书名:《告别不安》
作者:加藤谛三
淡定、从容、自信、荣辱不惊。。。拥有这些成熟特质的人,是拥有实际安全感的人,拥有极高水平的自我认同,具备一套完善的自我调适系统。
书里分7章来阐述和解决内心不安的问题,帮我们发现那个不够自我,缺乏安全感的自己。我把那些内容概括为4个部分。 今天总结的是第一部分。
一、做个大人好难
没有安全感的人无法撒娇。过分认真是因为想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直无法对别人撒娇的孩子,多数会成长为过分认真的大人。
什么样的人不会过分认真呢?——能给自己人生带来意义的人,能让自己反思以往生存方式的人,能让自己的见解发生转变的人,能为自己的人生开启新的篇章的人。
有的时候一个人说出一些事实,而对方却听成不满和抱怨,感觉收到了攻击。这是因为自己压抑住的对对方的不满,被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因此会认为是对方因为对自己不满才说出了那些话。 而事实上,你觉得对自己有所不满的人,正是自己打心底里想要对他撒娇的人。 渴望撒娇的强度有多大,抗拒欲望表达的强度就有多大。
遵守规则是好的,但是过分在意规则会让生活有点艰难。
罗洛·梅认为,强迫性的、严苛的道德主义是存在感缺乏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让生存本身都变得艰难的太过强烈的规则意识,源于因缺乏存在感而出现的补偿作用。 生存会变得艰难,是因为已将真实存在的自我排除于意识之外了。无意识领域过大的人,越是分裂的人,不太会自信,因为总是确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合乎评价,几乎没有过真正的“和自己有关”的体验。
倦怠是人生最危险的征兆。无聊时被允许感到无聊,是能够得救的。
满足期待,常常是一种误解。其实没有人要求我们怎样,是我们理解为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如若做不到就很没用。
憎恨会被压抑,但被压抑的憎恨最终会投射出来,让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对自己抱有恶意。而想要避开那些恶意,就会越发努力去满足他人期待。事实上,那些所谓的“期待”,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的误解。
一个人在长大成人之前,理解他人言行的框架就已经形成了。 人总是以自己以往的言行模式来理解他人。
对待外人会想要迎合对方,让对方喜欢自己。 而对亲近的人,就变成 “你要这样”的欲求了,这其实就是撒娇欲。
撒娇欲的反面就是以恩人自居。 因自己的无价值感而感到苦闷的人会变得以恩人自居,反之才可能表达出撒娇的欲望。
过于认真的人,有抑郁倾向的人,小时候被爱的欲望大多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也无法安心沉浸在他人的爱意当中。
只会用奉献这样的方式来维持与对方的关系,这其实是想撒娇的欲望被压抑后的反作用。 越是如此,内心深处越是强烈地渴望别人也能为自己奉献。 事实上,他们内心深处并非真的想要为他人奉献,是由于反向形成而对他人奉献,无法发自内心为对方着想。
反向形成,是心里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人在意识层面采取与潜意识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比如,明明喜欢一个东西却表现出厌恶的样子。
梳理完这一部分,我感到通透许多。一些与亲人间的关系上的困扰,能经由理解而放下,也能看见更真实的内在的需要,从而在不渴求也不压抑的情形下,找回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