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接纳真实的自我》。灵感来自于近期观看的一档播客节目,看了几期之后,我发现我和主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时候当他讲到自己内心的敏感和脆弱,讲到令他感到恐惧的东西,我都非常能够理解。

比如,不管多么努力(即使在外人看来他已经十分优秀),但是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我还不够好。因此,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每一次只要犯一丁点的错,他的内心就会责备自己——我怎么这么差?怎么这么简单的错也会犯呢?也正因为我们无法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关怀自己,所以我们加倍努力,希望自己能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称赞。但是最后却发现,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夸奖,我们内心对于“被肯定”的渴望永远也填不满。
坚持写作的这几年里,刚开始我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困扰。很自然的,我便不断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学习改进的方法。我认为,只要持续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掌握了解决的方法,我就能慢慢去改变自己的这种想法(或者习惯)。
事实上,即使我们积极地去应用这些技巧方法(用的时候挺管用),但是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内心的声音还是一样,不会有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内心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固化的思维模式(类似“肌肉记忆”),最后,我发现这种习惯并不是靠学习理论知识就能改变的,这些习惯早已经成为了我们性格的一部分了。而追溯这种习惯的形成,可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带有情绪烙印的生存策略。
虽然这个发现让人无奈,也有点失望,但是,很多时候,就跟慢性病一样,我们只能尽可能与其和平共存。
我们不必把那个“我不够好”的声音视为必须消灭的敌人。可以试着把它看作一个内心受伤、渴望被看见的“部分”。当这个声音出现时,不要立刻用积极肯定句去压制它,而是带着好奇去问:“你来了?你在担心什么?你想保护我免受什么样的伤害?”这种温和的探询,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力量。
理论知识是别人的,而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新的、真实的体验。比如,刻意地去完成一些小事,然后真诚地认可自己:“看,我做到了,这很不错。”或者,当别人给你正面反馈时,练习全然地接受它,哪怕内心有抗拒,也先让这个声音在身体里停留几秒钟。这些微小的、成功的、被认可的“身体感觉”,是覆盖旧烙印的最有效材料。
“我不够好”的思维模式最初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所以它的疗愈也常常需要在新的、安全的关系中发生。这可以是与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也可以是与能够真正理解、接纳的朋友或伴侣的关系。在他们眼中看到那个“足够好”的你,会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