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封汉王后,得戚夫人。及至刘邦当了皇帝,尽管身边美女如云,但戚夫人仍能专宠后宫。
年轻美貌是前提,但与美丽而无才能的众多后宫女人相比,戚夫人擅歌,擅舞,擅乐器,是功夫夫人。刘邦本人也酷爱楚辞,还会作词、演唱、跳楚舞。大风歌、鸿鹄歌,即是刘在大喜或大悲时所做。刘与戚二人可谓笙磬同音、珠联璧合。
吕后与刘分离七年,再见时,戚已经常伴刘左右。吕后已经是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吕为刘付出那么多,竟然落得个留守太太的结局。
一宠一冷,反差巨大。戚与吕是情敌。后如意挑战太子,戚挑战皇后之位,戚与吕又是政敌。
成王败寇,戚之惨死也能理解,只是,是谁制造了她的人生悲剧呢?
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面临江山、美人的两难选择。
当年西楚霸王面临江山、美人的两难选择时只能先舍美人而打江山。刘邦在江山、美人的两难抉择中可以说是毫无悬念地选择了江山而不是美人。
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是握有实权的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任何美人对他们都没有意义。失去了权力,失去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一切。保证自己不失去政治权力是政治人物一生中处理一切问题的最高原则—--这是虞姬的悲剧,也是戚夫人的悲剧。
或许,刘再有作为一些,比如预留一个诏书,也许可以避免戚惨死。因为只要刘真的动心思保护一个制度、一个人,一定可以做得到。他为了让他打下的江山世代相传,定下白马盟誓。但是,他在点燃了戚的权力欲后,在他轻许戚挑战吕后,却很少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戚夫人在决定挑战皇后之位时,严重低估了吕后的能量,也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量。
戚夫人最大的本事是利用刘邦对她的宠爱摆平刘邦,再利用刘邦去摆平朝臣实现其皇后之梦。也就是说,戚夫人是通过征服男人,再利用男人去征服世界的女人;但是,戚夫人自身的能力比较弱,她除了向刘邦哭诉,争取刘邦的支持外,别无良策,也没有任何作为。吕后却有着强大的后盾势力,又不断利用各种舆论力量,在整个事件中做出了重大的努力。
戚的一生是个悲剧,究其原因,外人固然有错,但是最根本的制造悲剧的人是戚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浑浑噩噩,盲目争夺储君之位,失败后也只会哭泣,毫无自全之术,害死了儿子,最终尊严尽失,也未能苟活于世。
为了发泄一己之恨,吕残忍对待戚,但同时也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吕始料不及的,辛辛苦苦将树枝上的刺一个个拔除了后,却发现接树枝的人不在了,这是何等的讽刺?
历史往事,人生在世,除了爱与被爱,从来就没有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