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忙,回家后懒得做饭,晚餐更多是选择了外卖。几天下来,最深刻的感受是,外卖变得越来越难吃了。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跟几个经常点外卖的同事闲聊后,这才发现他们跟我一样,对外卖的品质不敢恭维。他们点外卖不是因为好吃,只是没有更多的选择罢了。
外卖刚兴起那会,我是很喜欢点外卖的。一来是价格实惠(有高额优惠券),二来是味道确实不比堂食差。现在想来,大概是当时入驻外卖平台的店家基本都是提供堂食的,它们依然遵循着服务堂食客户的标准生产外卖菜品,对食材和口味有较高的要求,保证了外卖菜品的品质。此外,外卖作为新出现的饮食方式,让人产生了新鲜感,无形中提高了对菜品的评价。当时觉得外卖还不错,也就说得过去。
随着外卖规模的扩大,许多问题冒了出来,造成外卖品质的断崖式下跌。首先是菜品本身从厨房到消费者手中,用的时间还是太长了。就拿麻婆豆腐来说,用某位川菜名厨的话来说,最佳食用时机就只有装盘后的十几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这道菜就不好吃了。其次,有些店家为了迎合外卖平台的策略,又要保证利润,不得已降低了外卖菜品的标准。我常去一家做水煮鱼的小店,原本堂食是顾客自选活鱼,论斤称重,价格不定。上了外卖平台后,价格要固定下来,老板只好改用每条差不多大小的冰冻无骨巴沙鱼柳作为食材,使得外卖和堂食有了显著的差别。还有的店家也会通过减少食材份量等方式控制外卖成本,比如25元一碗的牛肉饭里只有两块牛肉,于是消费者便把“量少”的气撒到了“难吃”上。
更重要的原因当数预制菜的出现,其出餐快、价格便宜、品质稳定的特点完美契合了外卖模式,一时间催生出许多只做外卖生意的“小店”。店家没有厨房,不会做菜,照样可以经营一家外卖餐馆。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80%的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就个人体验来说,外卖平台上的预制菜比例不会低于50%。当然,预制菜要是好吃的话就另当别论,可预制菜基本没有食物本身的味道,有的只是厚重的调料味,实在算不上好吃。
事实上,外卖一开始解决的就不是“好不好吃”的“饮食”问题,而是“方不方便”的“吃饭”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要求外卖好吃,实在是过于严苛了。以我自己为例,我点外卖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填饱肚子。如果时间允许,我会选择自己做;如果想品味美食,我会选择在烟火气中,在热闹的氛围里,慢慢品尝。外卖不好吃,想来,也挺正常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