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笔记上)


主讲老师:张司令

一,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要有发心。 

写作是书写者与世界发生的一场盛大遇见,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既直接又温婉的独特表达。通过文字,能够让读者们看到书写者的态度和人生思考。

写作的第一要义就得该清楚准确的表达出写作者的内心,这就逼出几个问题,你清楚自己这一篇要写的是什么吗?你写这一篇最原始的动机和冲动又是什么?

是因为一个事件的什么点打动了你,还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或者遭遇让你心灵产生过悸动,又或者是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出什么思考,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想抛出来引发一些什么触动和讨论?

(这是我在写作时最容易忽略的点,醍醐灌顶!)

这是写作前的一个思考点,也是这次写作之旅的出发点,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去钻,问自己为什么会写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这是我每次提笔之前都要问自己的话。(确实收益匪浅!)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目前我写出来的故事里,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记录一个人,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受触动,有的是想记录一些真实过往和那时的不容易,也是想记录那些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代印记,这是和时光赛跑的一种心灵较量,生怕再不记录,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就会湮灭在历史长河里。

总结一下,这就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点,要有发心。这是出发前的第一点准备。

有了发心,就会确定写作主题,那随之而来的第二点其实也就出现了,即写的是什么?

二,写的是什么,要明确主体和侧重点。开篇之前要不要列提纲,还是等灵感扎线,到底哪个更适合自己。

写作的两大主题无非是对人或事的描写和记录。如果以人为主题。那侧重点就得放到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即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儿,以及通过这些事儿表达出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所有的事件素材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呈现出你要表达的这个人。

他的成长经历、性格变化、主要事件等等,就是表现这个人的素材。

我的作品里《关东往事》、《母亲》《在细雨中远行》就属于这一类文章。

如果以事件为主题。那参与这个事件的人物和相应素材都得围绕事件去准备,即什么时间地点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儿,这件事涉及到具体什么人物,并且大家在怎样的际遇下促成了这件事的发生。

我们要通过这个事件表达什么,反映出什么。我的作品《大雨滂沱》《错赴》《躲星》、《回家的女儿》等就是属于这一类。

这其实是有点儿像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一样,写作主题是人或事,其实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界定和划分。

我单独列出来,是为了提醒我们初学者从一开始确定好主题。或者说是侧重点,会让你后面的写作不会跑的离主题太远,太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的这个理论,我会通过案例拆解来跟大家详细说明。

以《母亲》为例,首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三位母亲,她们的生活经历充满坎坷,但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共同之处都称得上伟大。

我写作的第一要义是为了记录她们。所以写作主题就是他们,但记录的背后也想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那围绕这些故事的素材,我就要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和排列。

素材列好了,该如何呈现是接下来的问题。作品中三位母亲是亲属关系,起中间桥梁作用的是年轻的桂枝,另外两个母亲,一位是娘家妈,一位是婆婆。那我的笔触自然而然会想到先从桂枝写起,通过对她的描写引出娘家妈和她的故事,也为后面桂枝的经历埋下伏笔。结构上,故事的上半段就有了。

然后再通过对桂枝的描写,很自然的过渡到对婆婆的介绍,她们之间的故事又为后面塑造婆婆的形象打下伏笔。结构上,故事的下半段也算完完整了。剩下的就是靠一个个素材故事去填充就可以了。

我想写娘家妈的勤劳、坚强、能吃苦,以及在那种环境下对女儿的爱护。所以开篇就写出了娘家妈在荒凉的秋天里捡地的场景,那小山一样的庄稼差点儿把她压垮。不懂事的女儿在放学路上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她亲眼目睹了母亲为生活所承受的重担,所以在那个瞬间,她长大了。

我也写了年轻时候的桂枝的经历和对母亲这一角色的抗拒。并交代出背后的缘由,因为自己的母亲一生生下了17个儿女,只活下来四个,其中有几个还是在她长大以后发生的,他亲眼见过母亲生产受的苦,所以才会本能的产生抗拒。这其实是为塑造一位母亲角色的转变和成长经历在打基础。

上半段两个角色很自然的融合到一起,娘家妈从年轻到年老的人生轨迹,即使不一一叙述,想必读者心中也能有很清晰的印象,那生下来的17个儿女。只活下来四个的现实,即使不细说,读者其实从数量上也能感受到震撼,这得吃多少苦,受多少难,才才能有了后来。

可父亲的病重,山头一样的重负并没有压垮他。年少的桂枝就是在这样的母亲,潜移默化懂事,并且悄然长大的,而这也为她后天性格的养成提供了榜样和力量。

由于母亲的篇幅较长,这里我就不做过多展开了。以这篇为例,是因为我知道故乡亲情文学的题材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如果是初学者,或者是还没有写过故乡题材的作者。其实是可以试着写一写,因为有大量现成的素材可以罗列利用,所以相对好上手。

而且以记录为目的的书写本身就非常有意义,这部分我去年曾经小范围的做过一次分享。群里也发出来供大家参考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事为主题的小说,我们以《回家的女儿》为例。这一篇中我想记录的是高中时期发生在我上一届女孩儿身上的真实事件。

那是一个花季少女在放寒假回家的途中遭遇恶人,并最终殒命的故事。

这对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来说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以至于即使过了很多年,我还是会偶尔想起来,并且为她深深的感到惋惜。

我还想表达一个农村姑娘想要走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可那个事件我从始至终知道的只有结局,我该如何记录它?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我其实写了两个版本。

第一篇的写作时间是2022年的冬天,感性的人一入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件事。

我清晰记得在那个午夜梦回,在半梦半醒间,脑子里就忽然像做梦一样浮现出了那一幅幅场景和画面。

关于那个记忆中遥远的却从不曾忘却的女孩儿的画面,那画面来得突然又强烈,让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至于最后在胸腔里形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憋闷。

于是我就顺手摸起手机,在记事本里记下了那些画面,这就是最初只有1700字的商路了,因为那时的我还从未写过小说,只能尽自己最大所能去想象故事发生的情景,并把它记录下来。

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因为那场景来的毫无征兆,所以我对她的记忆很深,甚至还不止一次的想到过冯唐谈起写作时用过的一个词儿:“肿胀”。

原以为那是他浑不吝的调侃,可在那个瞬间,我忽然理解了,原来那急欲抒发的表达欲真的会形成一种生理上的憋闷,那可不就该用肿胀来形容最为贴切吗?

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欲望,如果不去化解,它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所以如果大家也有这样的放不下和肿胀,那就一定要正视它,并且把它呈现出来。可能这就是你和那个故事的机缘,写它就是你的使命,也因为它在你心中产生了触动,所以呈现出来可能会很走心,很动人。

第二次写这个故事的时间是2023年的冬天,在写了近30万字的小说以后,我想重新记录它,因为知道自己第一次写它的时候,很潦草,没有能力,写的也过于简单粗暴了。所以我在心中并没有把它完全放下,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回家的女儿》。

文章发表以后,有好几个朋友的评论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为姑娘惋惜,好像一切都是宿命般注定那条回家的路,实则是由全村人在为她铺陈。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写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列提纲,我只是想尽我所能的去呈现,呈现出那个世界,我很惋惜那个生命,所以我做的层层铺陈。都是在为那件事的发生做着准备,但这个事件的始末和不得不发生的背景,以及全村人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作用,其实读者全部都能接受得到。

故事的结局我虽然无力改变,但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内心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我想尽我所能的去给他最大程度地温柔相待,并且在文中也加入了我现阶段的一些关于死亡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面对死亡时是该恐惧、怨恨,还是最终能豁然的去接受它,甚至把它当成是一种解脱?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欺骗,可是于我是真心希望世界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罪恶和愚痴。而无论经历和境遇如何,在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希望人人都能放下,进而少些痛苦,变得从容豁达。

直白一点说,谁的人生不是苦,谁又不是向死而生。

这是现阶段的我由这个事件引发出的一点思考和表达。而我的这一份思考,正是因为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系列作品受到的启发。所以我在写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要加以运用。

在《回家的女儿》写作之前,我就确立了要温柔对待她的想法,所以在叙述中,我给恶人的设定就成了一个原本也是可怜人的傻瓜。

不过说来也怪,《回家的女儿》这一篇我写作经历和写《母亲》时完全不同。

《母亲》中我是以记录时代和三位母亲的过往为发心,所以写之前就罗列了大量的素材,并做了详细的梳理。列了提纲,包括《关东往事》和《在细雨中远行》都有列提纲。

写的过程中,我只需把各个场景复现出来,再把各个事件做串联,就可以完成通篇写作。

但《回家的女儿》完全是根据故事结局这一个线索和温柔对待的发心去完成的作品,并没有列提纲。

包括《秧歌》《躲星》都没有列提纲,他们都是我坐下来的瞬间脑海中就有的画面,我要做的只是把它如实的、细致的逐一表达出来,那是一种心流的涌动和呈现,是一边写一边迸发出画面的过程,而这也就是我称之为曼妙的所在。

三,调整步调,发现问题,及时沉淀,慢慢来。

曾经有文友问过我,遇到卡门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暂停出去办事儿,或者坐下来读书,那些该有的下文会在某个瞬间自己蹦出来,等那个灵感来了以后再去抓住它。

而不是硬憋,你要做的是等故事自己生发,而非强行的把它挤压拼凑出来。

说到此,其实我一直感觉写作也好,生活也罢,是有一点玄学的东西在里面的。

因为它即将呈现出的样貌,我们根本无法预料。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走向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是各自有各自的命运的。可能是我们写了他,但也有可能他们只是借由我们而自己诞生的。同样是没有列提纲的写视为主题的作品,《回家的女儿》和《秧歌》又有不同。

《回家的女儿》,我尚且还知道结局,还能顺着结局倒推出整个故事,而《秧歌》我则完全不知道它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故事和画面。

写作之初,我只是被东北民谣那首歌词打动。塞北残阳是他的红妆,一山松柏做伴娘,还有那一句爆竹声声落了一地红,那画面对于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来说,简直太美太动人,正是我印象中故乡最打动我的画面。

而当时又恰逢新年,我想把这篇小文当成礼物送给记忆中的故乡。所以写作之中,我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写出一种热烈,现在想这也是基于发心而引发出的一种表达,传递的是一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那如此说来,关于写作,可能就只有发心才最最重要。只要发心立住了,其他的一切完全可以灵活多样,伺机而动,而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曼妙的所在。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多一点思考。诚如前面提到的,以《母亲》和《回家的女儿》为代表的两种构思方法,即列提纲和灵感扎线。

其实,关于写作前的构思,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要先列提纲再写作,因为这样更有计划,有条理,写的时候也会更顺畅。有的说要等待灵感扎线,跟着感觉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有灵性。那到底哪个说法写出来的文章更好,更适合自己呢?

我目前短暂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尊重当下,怎么写的顺就怎么写,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都不同。

还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中,这种感觉很像我们用心的做一餐饭、泡一杯茶一样,很讲究一朝一夕。

有些内容表面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其实用心细品,当真每一季遇见都会不同。

不说别的,就说每一季的食材和火候,以及制作和品尝时的环境,肯定和上一季都没法儿保持一致。

而参与进来的人的心情、阅历和感受也在每时每分每秒都发生着变化,那在烹制出来的茶和饭菜又怎会吃出相同?所以目前的我把每一次创作都看成是一种机缘。他没有固定招式,只讲究一期一夕。

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来一个故事,我老家有位能当我爷爷的老邻居,他年轻的时候去了趟城里,出嫁的姐姐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兄弟,特意给他包了一顿一咬直冒油的肉馅儿饺子,可以想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上一顿一口流油的饺子得让他感觉多么幸福,因为那顿饺子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那以后,他每次吃饺子都要和先前那那顿做比较,可怎么吃都说没有当年的姐姐的手艺好。哪怕是隔了很多年,再次回到姐姐家时吃她亲手包的饺子,她都找不到当年的味道。

可这位爷爷仍旧没有放弃,甚至在临终之前,子女们带着他去北京和西安游玩时,他都点名要吃饺子。

他在意念中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到最后,他也没能吃到那顿记忆中的饺子的味道。

时隔多年,想起这个故事,我想说,爷爷就是因为不懂得一期一夕的道理,所以让他到死都带着这份遗憾吧。

其实本来我是想模式化的帮大家总结出一些写作流程和章法,可是经这么一盘点,大家也看到了,写作其实恰是没有流程和章法可言,可从另一面看,也恰是文字多样的灵魂,是自由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写作技巧可能存在在教育学当中,但真正的写作应该是落在感觉和物质上。

四,写作习惯的调整和养成。

刚开始写文时,其实是很不懂得节制的。这从我高密度的输出上是能够看的出来的,我常常是夜以继日的写完一篇文章后就把自己累的不行,那个时候吃饭睡觉根本就是混乱,熬夜是常态,到半夜三四点钟也是有的。

写到兴奋处时,人即使不得不睡了,也是浅睡眠,因为大脑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是白天,人也处在半梦半醒间,好像现实和虚幻是同步进行,无论做什么,有没有在写,故事里的人物和剧情都在不停在脑子里翻腾上演。

虽然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整个人好像是上了发条,或者说是走火入魔了一样,这一篇还不能写完,下一篇故事的情节又像烧开了水一样,汩汩的往外冒,逼的人不得不停。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体力被严重透支,现在想想其实是有些后怕,这也导致我疫情期间中招的时间和程度都比别人厉害,因为那个时候人还没有痊愈,我也坚持带病去写文。

但也是因为当时的身体和内心的感受,我才能写出《躲星》和《秧歌》这一悲一喜两篇气质截然不同的文章。

百年不遇的天灾,我想留下些痕迹,灾难过后的盼望,我也想出一份力。

又急又病的结果是,这两篇文章我都只花了三天时间。那也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情绪,像是做了一场大梦一样。

总之,那段时间我的大脑根本停不下来,那是不能控制的,想和时间赛跑的一种鬼迷心窍,生怕不赶紧写出来,灵感就跑丢了,我得争分夺秒的抓住他们。

其实自己当时也不全是无意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中间经历了一些有意识却做不到,我还拧巴了很长一段儿时间。

为此,我还特意改了简书签名,岁月这封诚信我不急着写完所有,我想劝自己慢一点儿,可是仍然没有什么卵用,好像这种节奏状态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

我记得那个时候正在筹备写《遗孤》,这是我准备了半年多的宏大题材,我想记录我们家乡特殊人群的特殊故事,可这个故事的题材和体量对初写文章的我来说,实在太大,也太沉重了。

题材也有些敏感,那段时间我写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遇到了第一个瓶颈期,实在继续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干脆放一放追捕乐趣来缓缓神。等自己完全跳出来后,再重新上路。

结果一部漫长的季节看完,另一种情绪又被勾起,忍不住接着电视剧的情节,又写了一部同名番外。现在想来,这一篇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机缘和见证,它的风格和《大雨滂沱》很像。

后为了追求风格统一,我就把它更名为《大雪无痕》了。《大雪无痕》这一篇的写作和《遗孤》是同步进行,这也让我有了同一时间段写两篇小说的体验,那感觉有点儿分裂。

但也同样很妙,好像那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喜欢写小说,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生。

也正是这一篇发表后,就有老师提醒我要注意控制,学会暂停。

我听进去了,就真的让自己暂停下来,而且还隐约的感觉出其他一点儿什么不对。可是当时还没有能力总结出来。

那时候我正醉心于自己从最初的故乡文学的情愫中跳脱出来,能换一种感觉,创作出全新气质的作品的喜悦里。

我想沿着这个风格继续下去,还想创作出一个系列的女性故事集的想法之中,并且那时已经写完了《大雨滂沱》、《大雪无痕》和《错赴》三篇同类型小说。

他们分别以大雨、大雪和石头为叙述背景,讲述的是三个不幸的东北女人的人生故事,所以定下的叙述基调都是很阴郁的。

可是第三天《错赴》写完尾声以后,有一种雷同的重复感觉清晰蹦了出来,我当时就及时的跟猫伯乐做了沟通,自己莫不是遭遇到了人们常常说起的模式化?

其实。之前在写完《关东往事》、《村庄》和《母亲》之后,这种同情绪同气质的雷同创作,就让我隐约中有了一种想要改变的想法。

尽管这些故事是我心甘情愿尽心尽力的想要去去记录的以家族往事为代表的小说。

可是总在一种情绪里书写到最后,真的是会有一点儿腻。

跟猫伯乐沟通完以后,我基本上就明确了自己的感知,一成不变的创作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也是那个老师提醒我时,我没能总结出来的隐忧。于是,想要调整和改变的想法跟着就来了。

恰好遇到暑假外出再回来,就有意做了调整,一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克制,二是提醒自己每一天都要保持差异,最好每天都要有进步。

这也就变成了现阶段的不贪多也不贪快的写作状态,即使每天都写,也学会了控制写作时间,且每天只挑状态最好的早晚两个时段去写,其他时间让自己回归正常生活。

或者尽最大可能去持续阅读,不过这个状态只保持住了半年,过完年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写作和读书的时间都被工作挤压,少得可怜,虽然很无奈,但目前也只能接受。

因为这些年的亏空,我越读书越能感知到自己见识的不足,所以现阶段自己还是想以阅读为主。

我的理想状态是每月保证一篇输出,大部分时间还是想放在持续不断的阅读上。

我把这当成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蓄势待发,因为一段时间下来,真心觉得读越多,思维越开阔,见识也就越多,在提笔时会自觉自动的注入更多思考在其中。

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出现都不单单只是一种记录和呈现,还能在每一个下一篇中看到自己一点点进步,这才是现阶段的自己最该呈现出的状态。

再往深一点儿说,这样做也能保证把生命中遇到的人、事情,通过自己的用心和努力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这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因为真心不想因为自己比例的不足而把他们白白糟蹋了。

五,具体怎么写,我把这个阶段形容为是建房子。

以前是随意写,尽兴写,一股脑地往前冲,跑步一样写,然后再去通篇的修改润色和查漏补缺。

可往往因为篇幅太长,情节太多,人物关系过于复杂,有时候越改越乱也是有的,人物关系上,年纪差的情况也是有的,就像遗骨里的小栓大爷,我本来的设定,他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多亏一位机灵的姐姐提前帮我看了几遍稿子,又帮我掰着手指头算着她的合理年龄,我才在发表之前把爷爷改成了因为过于沧桑而变得早衰的大爷。

要知道,这种修改有时候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过程称得上后怕和狼狈。

还有实在顾不上不修改不润色的情况也是有的,甚至有些情节还没讲完,通通拿去发表了,就像《大雪无痕》,其实还有几条故事线和人物关系上还能做延伸,还有空间。

把想表达的思想写的更透彻,可是因为自己太急了,想要赶上当期推文,所以发完就退出去了。

其实在按下发的瞬间,心里的遗憾就已经升级了,虽然当时我会劝说自己。

等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再去补齐,但也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这种情况很多的。)

自从学会调整写作步调以后,随之而来的写作节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再写故事。会按照故事的脉络、情节缓慢上路,层层推进,一边推进的同时一边同步改进。

再说具体一点儿,比如说一个故事里,我开篇列提纲的时候就设置了十个场景,那我基本上每个时段只写出一个场景,然后就强迫自己暂停空一个时间段。下个时段再写的时候,为了情绪和情节上的衔接,会很自然的去读前面已经写出的部分,而这时候的读,其实就起到了检查、润色、补充和扩充的作用,这些都做满意了。

(哈哈,我也常常这样做。)

再去推进下一个章节,然后再返回来检查,润色,扩充,修改,直至整篇写完。

如此往复很多遍的返回,深加工,会让整篇文章地基更牢固,条理更清晰,下笔更严密和扎实,整个节奏也能变得更稳。(言之有理!)

而在整体的写作过程中,自己也能一直保持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思考和输出,既没累到自己,也能保证文字是在最从容的状态下诞生的。(学习了!)

这个写作习惯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偶然一次听冯唐老师在访谈中正式提到过,原来他就是这样写作,当时觉得又激动又眼前一亮,就把这个方法用的更加明确了。

如果屏幕前的你也因为写作过程中被写文辛苦、改文麻烦,而且容易出现混乱的问题困扰过,那不妨试试我说的这个方法。

最后再来说说写作时长和时间,这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之前的情况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就是没有概念,只要能写的时候,只管一股脑地疯狂输出嘛。

现在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写作能和读书一样,把它当成每天必备的生活内容。

每天都能雷打不动地进行,我现在的理解是,读写都讲究一个环境和浸润,我们坚持这样做,未必是为了追求数量,实在是天天长久地习惯浸染,堪称功效无穷。

如果没什么概念,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过年那段时间,是不是即使平时读写习惯养成很好的人,一回到老家,尤其是过年那几天,读写几乎就顾不上了,而平时靠读书写作养成的禁忌在短时间内也会被打散,人也就变得更浮躁了。

回顾一下我最满意的读写状态,那段时间的我几乎是不熬夜,每天早起吃饭,运动,然后整个人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再去全身心的坐到电脑旁安心写作。

检查前面的内容,再去写新的场景,全套下来大概会花掉两到三个小时,然后就强迫自己停下来休息,看看书,做些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儿。

晚上等生活琐事全部忙完以后,会在九点左右再写一个时段,同样还是两到三个小时,然后看书,再睡觉。现在想,如果每天都能保证写两个时段,读两个时段。那我会觉得非常幸福。

(养成这种写文好习惯,不骄不躁,持续输出和阅读!谢谢张老师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55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0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24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4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5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5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78评论 1 30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8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6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49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67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0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4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