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杨本芬老人,这位80岁的奶奶作家,还是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去关注她,但是还没来及读她的作品。
后来在学习强国APP上,看到她已经出版了第三本书《我本芬芳》,这时我才想起来,或许可以在微信读书上找找,看看有没有她的书籍电子版。很幸运,被我找到了。一打开《秋园》,就被深深的吸引。
杨本芬奶奶是在花甲之年才开始写作的,曾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如今,我们有幸听她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这是《秋园》诞生的原因。
她说“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80岁后,她连续出版了三本书:《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她曾写道:“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
一生都在不停奔波,种田、挖草药、当工人、从事汽车运输工作……与文艺创作相去甚远。她为什么能提笔写出这么多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呢?答案,就是阅读。
杨本芬说,自己一生对书本有着最质朴的敬畏与渴望,这一点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家庭窘迫到出门乞讨的情况下,母亲依然坚持让杨本芬上学,17岁那年,杨本芬考上了岳阳工业学校。人生很苦,但是有书读就不觉得那么苦了。
同样书也是她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本芬的三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他们居住的山区小县城里非常罕见。爱读书的家风传承,让杨本芬感到欣慰:“有了阅读,生活就丰富多彩多了,我希望他们能够一代一代继续读书。”
诗书传家。从杨本芬的母亲,到杨本芬的女儿们,都把读书作为自己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正是因为这份礼物,她们每一个人都走到了母亲未曾走到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成就了母亲未曾成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