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和自己在人生职业第一个工作阶段——一线讲台生涯时到现在一直相处的同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三位老朋友汇聚在乳山银滩福海苑的家,看大海,游景点,拍照拍,吃海鲜,逛市场。这样的日子美、趣、乐、爽。工作随时做着,学习的事儿就几乎是被挤掉了。
明天要返程了,睡不着,看微信,看到了刘祥老师在班级群里@所有人。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刘老师担任班主任以来第一次在班级群里@所有人,可见老师对节假日里同学们应该如何学习的用心用意所在。我为自己没有及时看到有点内疚。
认真读了@的内容,才知道还有两篇文章需要读。但仅@的内容就足以让我对自己在卓越班的学习不得不警示起来——①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心理;②对学习的结果重新定位一番——建立起“发表意识”;③学习绝对是一件逆水行舟的事儿,必须日日精进;④“发表意识”是必须要确立起来的意识。
我这样理解“发表意识”:并不是说确立起“发表意识”来,所有写作就一定要发表,而是要瞄准发表的标准去写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因为,只要“见人的事”或者“见人的文字”都要经得起人的评价。谁愿意得一个差评呢。为了一个好评,“事”与“文字”就需要有功夫,而这功夫是要自己练就的。
附刘老师的内容和阅读时的批注
刘祥:@所有人 各位,得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为什么要强调这是二十年前的几篇文章?为什么要把二十年前的文章发给大家浏览?这些文章中探讨的问题,今天的各位如果遇到了,是否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去投稿,去发表?我们这个团队,研究的重点是写作,是将我们的思考形成文字甚至著作【卓越之卓越是要用发表的作品见人的】,这便需要在遇到任何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事件时,都想着从教育本质去分析,去探究,去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千万不要停留在简单标定的层面,要避免贴标签,避免过多意义阐释,避免宏大叙事盲目抒情。【这三个“避免”就是最好的方向与方法】
我是2004年进入教育在线,开始接触新教育实验。这些文字,都是接触新教育之后的一年间写成的【我加入新网师六年了,没有丝毫的想要发表的意识。】。现在看,都没有什么理论,过于感性。但我是奔着发表去写的,努力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尽量往深处挖掘,所以也都发表了。【看来,没有“发表意识”就不可能在深度挖掘上下功夫,而功夫下不到,怎么可能出来好作品!】
各位都在新教育实验中浸润多年,是否形成了强烈的文章发表意愿?不要拒绝这样的功利性目的,功利可以促人奋进。想一想,我们中的很多人写了若干年的教育日记,坚持了日更,为何总是感觉思考问题时缺乏深度,写出来的文章太感性?这就是缺乏发表意识,没有想着写出来的文章就要寻求发表。【日更!原来,日更只是简单的用毅力进行的重度劳动,貌似学习,而没有提升】
我进入新教育实验二十年,日常所写的文字,至少80%都变成各种文章发表了出来,累计六七百万字。我希望我们卓越1班的同仁都能建立起此种发表意识,奔着发表去写,奔着出版作品去写,这样才能形成深度思考,才能规范写作,最终才能在两年间完成发表作品、出版著作的初心。【刘老师说,功利可以促人奋进。为了奋进,我就奔着出一本书来设计一番写作。这里,不仅是为了作为两年卓越班的学员要交的卓越之所以卓越的答卷,还有对陈茂林老先生的承诺——“十年后,我努力写出一本有关我当校长的经历和思考的书来。“序”要您做。此时,我在想,我能否真的写成一本书,我是真的没底气,但我一定要努力去写。欣慰的是有刘老师的指导。明天十个小时的回西安家的动车上,要先立和大概的框架,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