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1班自主研究第四小组第一次线上碰头会启动了。虽然建群时错拉了李末校长学校的闫老师,让作为组长的李校没有时间思考小组如何启动就急促上会,但是,整个过程能够感受到李末校长对这个自组织的重视与用心。李末、陈家全、陈俊鹏、蒋玉栋四位校长的自我介绍均表达出了他们各自在个人成长中的优秀品质与才能,还有治校方略的独到建树。方娇艳老师仿佛是老天派来的天使,虽然不是校长,但这个校长自主研究小组很需要娇艳老师这样的学习佼佼者参与进来,更需要研究过程中站在教师角度思考问题的人。陈海洋老师是校长吗?不太清楚,有事请了假,之后会逐步了解。
刘祥老师十分钟的讲话又一次让我领略到何为接地气的高手;何为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的专家;何为地地道道的“工把子”出身的领导者!刘老师说他没当过校长,但我常常想象着刘老师要是当了校长的情形,那一定是又一个江子校长类,一定是全国凤毛麟角类。两年后这个班的成果也是对刘祥老师治学思想的检验。我相信这个班会成为新网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刘老师十分钟的讲话内容我语音录制了。查了半天录制功能,找到了可以转换成文字的方式,但转成文字后却怎么也复制不下来。我只好一段一段截了图,又把每一张截图一张一张转换成文字,复制后一一粘贴到下面。
聆听后的再读更是引发人的思考:校长的真正样态是表现自己还是成就师生?前者居多。我们常说教师的价值不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得求知欲。那么,校长的价值呢?正如刘老师所说,管理中,管不是重点,而是理!
附整理出来的刘老师讲话。边整理,边有感而发地稍微批注一下:
人人发完后,李末校长让刘老师总结今晚第一次活动,刘老师打开摄像头,坐在写字台前开始讲话。【刘老师虽然没有全程开摄像头,但麦是一直开着,这就说明刘老师是在安静得环境中用心听大家的发言。讲话打开摄像头,是他对参会者的尊重,更是一种休养到位的工匠精神得体现。】
没啥总结的,我随便聊聊,聊聊我的感受。嗯我没当过校长,八六年参加工作,今年是39年的教龄。 工作期间,五年教导主任,几年后到县中,又到江苏来在这边,又做了十几年的教科系主任。 就一直都是在做这个工作。 但是这有一个好处,我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小的团队需要做什么事? 就是,如果我们在一块继续研究怎么样更加规范我们的管理行为?怎么样让我们的学校管理更上一个台阶?这个我觉得不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目的。【这叫逆向思维的引导吗,反正觉得刘老师开口就让人开始思考。】因为咱们自身走进这个卓越课程班。 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价值是我们作为一个卓越教师,或者作为一个校长,我们如何让我们自身更加卓越。【加入卓越班的初心都是想获得突破性的新生长吧,如何可以更为卓越?突然想到刘老师在班级群里说过的那句话:所有的成长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自己不主动,只习惯于跟着别人走,那么,别说两年,就是二十年,四十年,也走不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那么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一条。至于说因为
我们自身的卓越,然后进一步推动我们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啊,让我们的教师更有一种获得感、成就感,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那这都是在我们自身成长的基础上所奠定的一个东西。【是的,你永远给不到别人你自己没有的东西。不热爱学习的老师永远教不出热爱学习的学生】
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这样一个团队,我们集中在一块,我们需要研究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因为咱们刚才介绍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是多年的校长经历。那么这个多年校长多年的校长经历的背后,也会出现一种就是自主性的一种遮蔽。因为长期在校长的位置上面,我们会 因为气贯于自己要去决策,自己要去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而我们的副手中层更多情况下是执行。即使有想法也未必愿意跟你提出来,跟你去商讨。那么这样校长就会带来一种认知,即自我欺瞒。我们就会觉得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正确的,至少我会觉得我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是符合学教育规律的,是能够对教师有利的。但是这个东西有些时候它仅仅是我们自己认为而已。【何尝不是这样呢,起码我就是。在新网师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和“盲目自信”。】
从个很理想的角度去想,校长要怎么做,要定这样那样的规矩,甚至事无巨细地立规矩。具体到老师怎么上课,要讲几分钟,板书该在什么位置,一节课提问几次,都给老师规定好了。因为我们觉得实际上这就是最规范最科学的。但是事实上它会带来什么,或许是好的规矩,但问题是老师愿意不愿意去执行。 【是啊,创新与发展靠的不是规矩如何做到位,而是主动性有多大。】
所以我在想,从真正的科学管理的角度,从我们作为校长这个身份,更加规范化管教我们来讲,我们可以研究一些更细的问题啊, 就比如说我们就研究这个学校。 一个学期应该开哪些会?哪些会是必须开的? 哪一种会怎么开? 对吧?这就是一个小微课题。 因为现在好多老师是非常反对开会的,但是我们好多校长就喜欢开会啊,对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会议能不能变换形式。什么非要就是校长讲,老师听,能不能把会议变成论坛?能不能用沙龙对话的方式来布置学校的工作? 这样一些东西就涉及到一个会议的改革。【老师不愿意参会,校长觉得不开会怎么安排工作。这是一对矛盾。而大多数校长认为,老师必须参会,而且必须好好听。很少有人想到要改革会议模式,正向刘老师说的,变会议为论坛、为沙龙。我想到《论对话》这本书。我要是在职时间读到这本书,或许会有改革会议的意识,可惜既没读到,也不知道,而且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如何把教师由被动的接纳我的各种命令,变为他是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极的参与者。那么这个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做。【对啊,首先是愿意不愿意去做,去革自己的命】
再往下面我们还可以再研究什么?你比如说,同样的会议,我可以研究,那么我学校里面的一些活动。我只是在进行行政事务性的活动还是可以把它变成课程?比如,学校的开学典礼,那种老一套的,传统的,几十年不变的开学典礼, 对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我作为校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整套的完善的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再比如,毕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持续,比如说一个月半个月的一整套的毕业课程。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各位校长在这个团队里面去研究的,因为我们当把这样一些看起来很细微的事都上升到一个理论的层面,都上升到一个学校文化的建设的层面,都能够让我们学校里面的大多数老师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地参与到这种文化建设之中来的时候,这所学校就一定是活起来的。老师就不再只是老师,他不会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他不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被动的,甚至是消极的接受校长的各种指令。要知道,当老师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的时候,即使是再好的政策对他来说就要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是没有任何的效益。 这时候校长反而会觉得自己累得要命,也觉得苦,也总是不被老师理解中。【做不到换位思考,就很难有合力】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这样一些东西,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校长团队可能在“管”这块我们需要研究的不多,我们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研究“理”上面。管理之道,管是次要的,理才是主要的。我们要从学校管理理清方方面面的内在的一些逻辑,要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换位。 要善于换到教师的角度,换到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么当我们从这些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就可以发现好多东西可能跟我们原先的想法,原先的思路,原先的安排或者老的经验未必完全吻合。
以上这些东西,大家在一块交流碰撞的时候一起思考。我们应该发现新教育学校跟一般学校相比,它的最大差别是什么?新教育学校的老师有活力。对吧?他有热情有活力哎。一般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为应试而教的老师,面对学校的一切就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学校有任务,接受检查的比较多,你要我干什么我才干什么,我绝不去主动的创造。 新教育学校则不同,直接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创造者,成为学校文化的积极的参与者。
如果一个学校里面每一个老师,或者说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参谋长,都能够随时随地和校长进行对话,进行探讨,那这个学校不可能不好。反过来,校长只要求老师做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去完成我所布置的任务,而不去想他愿意不愿意执行这个任务,也不想这个任务跟他是一种什么关联,这样的管理它就会存在问题。
所以我觉得咱们下面要研究,可能就要研究这样一些细的东西,就每一个板块,我们一次探讨一个小主题,这样其实你把它探讨多了,整理好了,它就是一本书,就是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各样的细节,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细节管理四十讲”,或者还可以是其他内容的一本书就出来了。
不要太多谈那种怎么管理,那个不重要,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 因人而异。
【很受启迪,我好像有研究思路了。自己批判过去的自己。不破不立,破除自己自以为是的认知和不合理的做法,站在科学的角度、有理论根据的角度、换位思考的角度来聚焦研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