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既然富贵在天,不妨勇敢做自己

                                            ——往事知多少之孟郊

人有一个通病——知道的多,做到的少。比如孟郊,他知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然而人生的前四十年,他却一事无事,差点把自己给饿死。然而,就算身陷困境,无力自拔,他也不忘感慨,说他知道“穷”的原由——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

孟郊一生最大的特点:穷,真穷,穷的很骨感。个中原因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但对于孟郊而言,他的纯文人性格是根本原因。在他那里,除了舞文弄墨地写诗,别的营生统统无能为力。

简言之,孟郊是一个纯粹的文人。这个纯粹的文人,用了一生写了一堆关于“穷愁困苦”的诗,然而最终让他铭刻史册的却不是这些“苦”诗,而是一首关于人间大爱——母爱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仅凭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孟郊可进唐朝诗人排行榜的TOP20,何况他还有袖哥特别喜欢的一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这两首诗都不是孟郊主打题材的诗,而是孟郊的即兴之作。虽说出名了,可是对于一个纯文人,一个写了一辈子“苦诗”的诗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个冷幽默呢?世间事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阴差阳错,让人哭笑不得,只能感慨世事无常。

人走背运,喝凉水都塞牙缝。极不走字的孟郊,愁眉不展磕磕绊绊地走完前半生,直到他遇上他的文学知己和人生贵人——韩愈。没有韩愈,孟郊怕是要穷困一生了。然而上天是公平的,有可能你不懂它的智慧,但是它从不负人,它给予每个人都是公正的安排,有苦有乐,苦乐相等,争不会多,避不会少,意在让每个人大胆做自己,勇敢做好自己。

韩愈无疑是上天送给孟郊最好的人生礼物,是对孟郊前半生穷困潦倒最好的补偿,平衡孟郊苦乐不均的人生。

公元791年,41岁的中年诗人孟郊第一次踏上赴京赶考之路,要么说他幸亏生在唐代,如果放在今天,已然失去考公务员的资格了。然而,即便是开放的大唐时代,这个岁数也是高龄考生了。为何这么晚才出来考公务员?原因应该是:蹉跎半生终于发现,除了科考出仕,再没有其他好的出路了,尤其年岁渐老,更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养家与养老。也就说孟郊科考出仕的目的,跟其他文人不同,他在乎的不是什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


于是,在伟大的公元792年,42岁的孟郊与25岁的韩愈因同场科考而相遇了,孟郊性格孤僻寡合,韩愈性格刚正耿直,本不为多数人喜欢的一冷一硬两性格,却情人眼里出西施般互相欣赏了。

当然,韩孟二人能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并非什么意外或偶然,这与他们年少失亲,生活经历坎坷有关,用白居易的诗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如,同是科考,韩愈考了四次,于792年才登第,之后的吏部铨选也考了四次,801年才过,授官国子监博士。孟郊也没好到哪去,科考三次,796年方才登第,吏部铨选历时五年,也是801年通过,授官溧阳尉。看看吧,真是“感同身受”的两兄弟,他俩成为知己,多么有契合度,多么的情感共鸣!

正是因为有着“感同身受”的遭遇,韩愈才会真正懂得孟郊,才能担当孟郊知己与贵人的角色,才会不负上天交办的使命。802年,52岁的孟郊赴任溧阳县尉时,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县尉之职与孟郊的性情、愿望格格不入,他难以尽职尽责。果不然,上任没多久,纯文人的孟郊对公安局长一职愈发难以适从,后来索性“不务正业”起来,天天泡在城外的景点——投金濑,观景赋诗,流连忘返。县令无奈,只得另请他人代做县尉,并将县尉的薪俸分一半分给那人。如此一来,一边是与性情兴趣完全相悖的工作,一边是低级公务员薪资一半的收入,精神空虚,肚皮也空虚,无奈之下,孟郊只好裸辞。

赋闲在家,艰难度日之际,又是韩愈替孟郊四处求人谋职,为此韩愈不遗余力,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甚至于他压箱底的人脉资源,比如张建封和郑余庆两位政治大咖。张建封是韩愈的老领导,资深节度使,有如一方诸侯;郑余庆出身荥阳郑氏——唐代“七姓十家”的高门望族之一,中、晚唐间其家族出过十位宰相,其中包括郑余庆本人,可谓树大根深,显赫一时。为了能靠上郑余庆这棵大树,一解孟郊终生之忧,韩愈煞费苦心,写了一首近500字的长诗——《荐士》,专门向郑余庆推荐孟郊。


不知道在孟郊的小时候,有没有一个算命先生跟他母亲说:这个孩子前半生命途坎坷,难以成事;后半生时来运转,有金牌知己,有金主贵人……终于,穷了半生,苦了半生,背了半生的孟郊,时来运转,幸运洞开,他不仅有了韩愈这样的知己,还有了郑余庆这样的贵人,货真价实的金主贵人。

自从结识郑余庆这位大咖,孟郊苦海行舟终于靠岸了,从此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也无需再为工作发愁了,甚至他死后养家的事都不用愁了,郑余庆统统替他管了,直到郑余庆撒手人寰。当然,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郑余庆这么照顾孟郊,其实与孟郊的人品和诗作有关,据说郑余庆是孟郊的粉丝。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或许孟郊半生蹉跎,困穷交加,一事无成,就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尽管上天无意降什么大任于他,但是上天就是要彰显它的公正,尤其不会有负于那些勇敢做自己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