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

作为教师,职业的矛盾、艰难,以及复杂的约束是无时不在、无刻不有的,慢慢构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也有非常直接、持久而又深刻的影响。

在小学老师看来,没有太难的事情,再难的事情我们也有办法做到,这就是一种规训——教育有时候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确实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周密的安排、反复的训练。

忘记反思“为什么我们要达到这个效果呢?”孩子能做到吗?很少反省:学生为什么不善于说话?不善于写作?几乎不会讲故事,其原因到底在哪呢?是不是需要反省呢?有时候教师为了某种目的,实在是完全不尊重生命生长的自然节律!

经过一整套的训练才达到了某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非常可疑的,也是非常脆弱的,甚至瞬间就会瓦解。

唯分数论虽然屡遭排斥,质疑,但以分数录取是相对公平的方式,因此培养做题能力成了目前最为看中的方式方法,一切都以提升质量为目标,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很低下,见诸报端的案例,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因生活自理能力原因,不能独立生活,反而成了社会的弃儿。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需真正落实。

“生活化写作”,自我授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想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

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去写作,而不是很细致地去评点他写得怎么样。

教育的麻烦可能就是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是去激发他的动机。鼓励的重要性,继续写才是对的。生长性与标准化之间构成的一种巨大的对峙。

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终结性的教育,它是起点的教育,是生长的基础教育,它的走向由儿童性来决定,由人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左右。

尊重生命,顺应自然!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以生长性来对待!放平心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