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时,我们总会讶异于,诸葛亮为何总能胜券在握?
史学家会告诉你,那是演义小说把他神化了;书迷会告诉你,那是诸葛亮会“观星象”,会“神算”。
我忽然想换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之所以能屡屡得胜,或许得益于他的活用兵法,活读兵书。
换而言之,他比小说里同时代的军师,脑子要活络上许多。
诸葛亮能有多活络呢?
诸葛亮曾被司马懿设下奸计,逼得他不得不撤退。为了防止司马懿乘机追杀,诸葛亮提出了“减兵添灶之计”。 属下甚是不解,便问:“当年孙膑杀庞涓时,用的是'添兵减灶之计',您是不是用反了?” 诸葛亮笑道:“你傻啊,当年孙膑用‘添兵减灶之计’,是为了造成‘兵看去多而军灶少,必有逃兵’的假象,来出其不意地进攻庞涓;如今我要撤退,肯定要造成‘兵看去少而军灶多,必有伏兵’的假象呀,这样司马懿就不敢来追我们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撤退之计,就足能看出诸葛亮用兵的与众不同。若随便换成另一个狗头军师,别说是“反其道而行”了,就是知道兵书上这条“进攻”之策,也绝不会想到还能留骨换皮,留药换汤,活学活用在“撤退”之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属大呼可惜的“马谡街亭之败”了。
诸葛亮派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反复强调此地乃“冲要之处”,守得住,战争就赢了一半,守不住就会直接失败。 马谡和王平便来到街亭,马谡却执意“扎营山上” ,理由是“兵书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王平反劝不听,最终导致了司马懿放火烧山,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马谡忽视了地势等种种现实因素,固执地死认兵理,死用兵法,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由此可见,诸葛亮总能快人一步的原因,或许并不在于他能“算得多么准”,或是有什么异能,更在于他真正做到了对兵法的“活学活用”。
要以一反三,这是孔子告诉他弟子的道理。如果你不能从一个角,推测出其他三个角,那就请你退学吧!我想诸葛孔明,就是孔子口中那个能“以一推三”的好学生吧。
当别的军师还在想“哪些境况才能使用XX兵书上的XX条”时,诸葛亮已经在想“怎么将XX兵书上的XX条用在各种境况中”了。
他将理论近乎完美地付诸到了实践中,再以高度的灵活去运用它们。
回归到现实,我们何尝不能做生活中的“诸葛亮”呢?不要死读书,要活读书,这或许是每个老师在我们上学时,就谆谆告诫过的吧,但我们往往不会去细想,而是当作业一样的大道理抛之脑后。
理论终还是要付诸实践的。我们如果没能力做创造力惊人的“理论家”,那还有机会做活学活用的“实践家”。毕竟理论不被“经世致用”,书就会沦为纸张,理论也只是一滩墨迹。
实践成功了,若想更进一步,那就请你尽力地开拓思路吧,学会活学活用。
当三角形的拼图扣不进正方形的凹槽,何不试着将三角形换成正方形呢?抑或尺寸不对,那就再找块尺寸合适的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