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二次听梅力文老师讲《小蜗牛》第二课时。
第一次在我们班,整体听下来,梅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她难得有新教师的教育机智,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初次与一5班学生见面,就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
整个课程安排,结构完整,过度自然。安排最为巧妙的是她把文章四部分逐渐放手,第一次小蜗牛和妈妈的对话,梅老师耐心地领着学生回归原文找一找,引导孩子用圆圈圈出季节,用波浪线画出该季节特点。第二次大家一起找一找,老师领着画一画,第三次、第四次老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个过程,不仅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会学,而且,老师的授课依托文本,让孩子知道,关键信息从文中找,在文中的哪里用什么符号,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上,我总以为他们读的多了,自然都能理解,提出的问题,大家一起一说,就过去了。我自以为学生都懂了,真正回答的是否规范,孩子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是不一定的。
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也要不断地教方法,让孩子自学;回归文本,依托教材,让孩子留下学习的痕迹。
第一次试课,老师讲完整篇课文四个部分,又纵观全文,让学生了解了一问一答是对话;理解了“已经”并造句;看了文章的结构,反复,从每一次都出现“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感受小蜗牛的慢……听完之后感觉内容有点复杂、也多。我当时的建议是把这些分散融入,随文理解。小蜗牛爬呀爬,放在朗读指导时理解。
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梅老师根据我们班第一课时授课情况,讲了剩余两个生字“妈、回”。当时,梅老师让学生观察后,直接进行书写,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组词由学生自由写。“回”的指导,没有说出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孩子们在没有彻底搞清楚之前就进行了描红、书写。当时我就提醒她,给孩子强调小口塞进去再封口。
课下我和她进行了书写指导的交流。先入为主,孩子第一次写这个字,我们觉得很简单,但很可能他们笔顺、构造写错,为了控制好,我们要先预见,到底孩子在这些生字书写时会出现哪些错误,我们在他提笔写之前要扼杀,要多强化。
比如我讲生字的原则是唯恐孩子写不好去强调。步骤大概是:生先观察、师范写、强调重点、领着按笔顺描红、书写,发现问题、黑板展示提醒,一起组词。
我们交流过以后,梅老师第二次在一3班执教《小蜗牛》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比第一次做的更好的是:生字书写指导更到位,课文讲解没有了过多的冗杂。整体效果优。并且他们班学生读课文非常赞,语气、节奏把握好,没有拖音、唱读情况,看来平常老师功夫到位!
第二次讲极个别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没有反馈到孩子的问题,表扬一下就过去了。给孩子了错误引导,如:第三环节小组pk读文,没有评价出谁读的更好,怎么好。组词时,有一位同学说“全回”,老师没反驳。希望我们上课更关注每句话的准确性,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和示范。
通过听课、磨课的过程,自己是一种收获,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更好的方法,对授课老师、年级组都有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