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课。具体课堂流程如下:
一、看图识字,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生根据图片学习生字。
草莓、蘑菇、发芽、蜗牛。
读一读
以前学过“换偏旁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今天这种“看图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今天就要用这种方法学习《小蜗牛》。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老师在说要求时,语速放慢,语调变重,这对强调读书要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要求貌似一年级孩子听不懂。】
二、读文识字,对比记忆。
下面我们跟随小蜗牛一起进入全文。
1、出示:
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来的地方,看图猜想。
【看图猜字不如请教同桌,学习生字。】
打开书,双手捧书,腰板挺,直小眼睛认真看书上的字和图画,试着把课文读一遍。自己开始吧!
读完就做好了小朋友真棒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其实不然。第一句注重学生读书姿势的养成,强调自己读。低年级,尽量减少齐读的次数,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读书拖音。】
2、提问:看图读课文,你又认识了哪个字?指名说认识的字,组词。
【如果让学生说给同桌听那就好了,第一可以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第二教同桌认字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学方法。】
3、出示二类字,学习认读。
指名读,读一个,组词、造句。
出示:“玩”字。
玩字的左边是王字旁,生字里还有一个是王字旁,同学们找到是哪一个了吗?
出示:“全”字
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但是两个王字旁哪里不一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王字旁写在左边的时候,最后一笔变成提;王字旁写在下面的时候,最后一笔还是横。
【王字旁是本课新学的部首,这样对比记忆是一种很好的记字方法。】
对比记忆“芽”和“呀”,“爬”和“吧”。
【老师的语言非常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点,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听。如果在教学“爬”字的时候能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既形象生动,又加深记忆,这样更好。】
三,学习课文,角色朗读。
1、生字学的这么棒,同学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好。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标出自然段号。大部分学生标完之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习惯非常好,读完课文自己就停下了坐直了。没有读完的同学,一定要读完。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老师要从小让孩子们有主见,不盲从。读完了就是读完了,没读完就是没读完。】
2、提问:本课有几个自然段?(生答八个。)出示标段课文,生对照检查。然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个别学生拖腔,老师纠正:读的很正确,但是平时妈妈跟你说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呢?从生字认读、纠正学生读书拖音环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有素质,有方法的老师】
3、出示生字“对”。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老师一边范写一边强调注意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窄右宽)。然后描红左右结构的字:“对、妈”。
【指导学生写字时,先认清字形,再范写,提醒注意间架结构,接着描红,最后写字。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流程。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尽量逐个指导,然后简评,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等着学生写完,进行下一环节。】
4、春天到了,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板书:简笔画发芽的小树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看发芽的小树,小蜗牛看到了( )?
生回答。板书:简笔画绿树和草莓。
出示:
妈妈,小树长满了( ),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 )。
指名填空,读一读。
可是小蜗牛春天出发,夏天才爬到,读描写小蜗牛爬行的句子,读出爬得慢。
5、喜欢谁的话,就读两遍。然后指名分角色读小蜗牛和妈妈的话,大家读作者的话。纠正学生读音,范读。然后学生再自己读、分角色读。
【学生学着老师范读出的语气,比老师引导几遍都生动。指导读书,不是为了走过场,老师发现学生读书不到位,及时停下前进的脚步,教学生如何读书。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学习“回”字,强调“国字框”。
【教师范写生字时蹲下身子,让所有学生都看得见笔顺,这是一位非常有心的老师。】
6、小蜗牛爬呀爬,他又看到了什么?板书:简笔画蘑菇和发黄的树叶。
生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读。
出示生字“全”。观察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哪一笔在竖中线上。老师不再范写,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写。
【老师教学生字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学以致用,进步明显。】
冬天来了,小蜗牛看到了什么?它不会写句子,请你们帮帮它。板书:简笔画光秃秃的树枝,满地白雪。
四、总结全文,练习说话。
1、小蜗牛爬呀爬,走过了四季,看到了不同的景色,带着满满的收获。出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四个词语,指名读。把他们送到黑板上。指名帖字卡。
2、练习说话,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出示:我喜欢……,因为……。 指名说。
3、仿照课文段落说话。
春天来了,小蜗牛又出去玩,他又看到了什么?编故事。
【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没有相应的经验,能回答出来的很少。导致很好的一节课到了最后出现了问题。因超时而草草收场。】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妈妈把《小蜗牛》读一读,演一演。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显示出了大方亲切的教态。从语言的雕琢到动作的拿捏,从引导识字到指导书写,从板书的简笔画到范写的生字,从范读课文到指导朗读都可以看到这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这节课亮点颇多,特别是细节的处理:过渡语的设计,新部首的学习,对比记忆的识字方法等都值得我学习。
但是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节课容量太大。各种读书、识字写字、理解课文,练习说话均有所呈现,每个内容好像都是重点,这就导致每个内容都不是重点。而且内容一多,给人的感觉是浮漂,不踏实,不生根。所以紧取慎舍,安排两个课时,轻轻松松完成任务还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最后一个环节过于拔高学生,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还真是出现了“拔苗助长”的后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学情把握不到位,老师引导也不到位。学生学情把握不住,就会出现师生不能同频,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老师引导不到位则会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这都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所以在不了解学生学情的时候,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出现类似这节课的尴尬。建议把编故事环节删除,其他环节也可适当删减。
另外还可以延伸冬天蜗牛在家里不吃不动睡大觉。留下悬念,引导学生问问家长,或请家长帮助查找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