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昔有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今有东风导弹使命必达。中国如今的强大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积累出来的,十年一度的国庆阅兵在扬我国威的同时,也让某些对中国心怀不轨的国家感到害怕。
想必大家在许多人物采访和影视作品中都听说过“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那么历史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呢?
他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之下讲出这句惊天动地的宣言呢?
陈汤:一个无名小辈的起起落落
汉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受到外族匈奴的侵扰,尽管汉朝有像卫青,霍去病,周亚夫这样的名将,但匈奴就像是一块紧紧贴在大汉王朝身上的狗皮膏药,怎么撕都撕不干净。
直到一个名叫陈汤的穷小子出现,局面才慢慢地出现了转机。
陈汤,字子公,出生在山阳暇丘(如今的山东兖州)的一户贫苦人家。
陈汤小时候家里穷,靠向别人借钱生活,久而久之大家都非常反感陈汤一家,慢慢地不再借钱给他们,于是陈汤一家只能上街乞讨。
常言道:“莫欺少年穷。”陈汤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尤其被史书中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十分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建功立业,成就大事。
于是陈汤在艰苦地生活下一边乞讨一边读书写字,尽管乡里其他百姓都嘲笑陈汤痴心妄想,但陈汤没有被流言蜚语所动摇,而是忍辱负重,等待合适的机会。
然而机会不会自己飞来陈汤的手上,暇丘毕竟是一个小地方,没什么见大世面的机会,于是陈汤决定动身前往长安,说不定那里会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汤来到长安,结识了当时的富平侯张勃,张勃听过陈汤的成长经历,对这个忍辱负重坚持读书的年轻人很有好感。
认为他颇有当年韩信张良的风范,于是便向汉元帝举荐了陈汤,希望他能为朝廷效力,成为一个好官。
陈汤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举荐机会,于是留在长安等待授官,可是造化弄人,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偏偏陈汤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陈汤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回去处理父亲后事,他觉得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出头之日,不能被家事耽搁。
可是陈汤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决定却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原来汉朝对孝道非常重视,如果父母亲去世而子女没有为其奔丧守孝,则会被认为品行不端,忘恩负义。
朝廷认为这样的人即使在朝中做官,也极有可能成为背叛朝廷的不忠之人,于是,陈汤因为此事被下狱治罪。而举荐他的张勃也因此受到牵连,不久之后便抑郁死去了。
第二次转机:出使西域
陈汤从大牢里出来后又被人看中其才华,举荐为郎官,主要工作是护卫陪从,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
陈汤不满足于守卫京城一隅,他知道近些年来西域各国纷争不断,给汉朝造成了很大威胁。
既然要做官,不如走出去让西域人都看一看,他陈汤是大汉的官,身上肩负着保卫大汉的使命!于是陈汤主动请缨出使西域。
早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出现分裂,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都希望自己在王位继承上能得到汉朝的支持,这其中又以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做出的牺牲最大。
他们俩将自己的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汉朝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将两个孩子都接受了。后来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不会再回到匈奴领地了,于是便安心扩张,可没想到向西兼并了三个西域小国之后,他得知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心里非常恼怒,抱怨汉朝偏心。
又过了几年,郅支单于借着上贡的时候派使者前去汉朝,要求带回自己的儿子,汉朝同意了,派遣卫司马谷吉一路护送。
可没有想到谷吉将质子送到郅支单于面前时,郅支单于出于呼韩邪单于的事情对大汉展开报复,杀害了谷吉等前来的大汉使者。
陈汤得知这件事后,同甘延寿分析了西域目前的形势,认为郅支单于如此狂妄,将来一定会成为汉朝的威胁,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陈汤的反击:先斩后奏!
甘延寿对陈汤主动出击的想法表示认同,不过这件事需要先上书朝廷,皇帝同意之后才能调动官兵。
陈汤却否定了甘延寿的做法,他认为对战争的高瞻远瞩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一些对的事情有时不会得到朝廷的允许,但机不可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甘延寿以为陈汤只是说说而已,当他得知陈汤假托圣旨调动军队的时候他大吃一惊,然而陈汤已经整顿好出发的军队,甘延寿自知局面无法挽回,只能由着陈汤指挥。
甘延寿与陈汤分两路前进,先是出兵攻打了康居,利用康居内部矛盾,获得了康居显贵的支持,原来他们都非常痛恨郅支单于,只是苦于自己太过弱小,无法与之一战,现在汉朝愿意合作,康居的贵族们也愿意帮忙。
而后,陈汤带领军队驻扎在郅支城,将郅支城从四面围住,挖战壕,烧木城,各司其职,在城下与匈奴士兵打得轰轰烈烈。
郅支单于听说汉朝联合西域小国围剿自己,知道自己墙倒众人推无处可去,于是站在城墙上挽起弓箭企图射杀城下的汉军,不料却被汉军士兵射中的脸颊。
一夜过去,匈奴人几次突袭都没有成功,陈汤下令在郅支城的四周都点上火,趁乱杀入城中,郅支单于在乱战中重伤而死,汉军将郅支单于的头割下来,又将谷吉等使者的遗物带回了汉朝。
郅支单于被斩杀之后,陈汤才向朝廷上奏:“我身为大汉的臣子,替天行道,仰赖皇上的庇护,上天的照拂,这才能够击败敌人,歼灭郅支单于的亲信,将郅支单于斩首示众,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侵犯我汉朝国权的,即便相隔再远,也会被大汉诛灭。”
陈汤在这一仗中打出了大汉的威名,自此,西域各国都对汉朝表示归顺了。
结语
历史上人们对陈汤生命中这唯一的一仗褒贬不一,有人说一个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服从指令,陈汤伪造圣旨,先斩后奏是不将朝廷放在眼中,是忤逆朝廷,该杀;
也有人对陈汤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眼光独到,把握了发动战争的时机,他没有选择独自作战,而是利用西域各国的矛盾联合围剿,因此瑕不掩瑜,该赏。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