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灿烂的太阳。
早晨便被这阳光唤醒。带上几本书一本笔记本,穿过田野,寻一处避风处看书。下午复又带上几本书拎着一床垫子,铺在草地上,简易的野炊便形成了,食物是书籍。
阳光抚在身上,有微风徐徐。垫子下是一处草地,往前几米是一汪碧潭,再往前是大片的地,种着菊菜花、萝卜、菠菜等,再往前便是黄浊的赣江了。
以天为被地为庐,很是惬意。 看了几章《活法》,倦了便趴在席垫上小憩,醒来盘腿坐着,写日记。
明晚便是除夕,不知不觉春节假期过去一半。 假期来临之前计划好的许多事情没做,却一本接着一本的看书。平均一日两至三本,妹妹惊叹我简直一目十行。
看了上十本小言,每晚睡前或清晨醒来内心有罪恶感。 偶然翻到鹦鹉史航的微博,介绍九本刚看完的人物传记,皆是娱乐圈人物,因此有粉丝跟贴骂“浅薄”“广告”。
史航回复,“你活的太令人怜惜了”。这样的伶牙俐齿不留情面,对方摇身成了浅薄狭隘的小丑。
不是经常看书的人恐怕不能明白,阅读到了一定程度是不拘泥类目的,大多是皆有所涉猎。这道理就像一个称职的吃货可以吃满汉全席,也可以吃村栈的泥巴面一样。单吃满汉全席的是暴发户,单吃泥巴面的是穷苦人,若都能吃的,一定是探索的美食家。
所以以为爱书者看的一定都是“有深度的好书”,其实是误解,生而为人,总想换换口味。我看了有深度的书会分享,偷腥看口水书时却遮遮掩掩,唯恐被人笑话浅薄。而史航作为公众人物,面对百万粉丝却如此真诚坦率,这样的简单行事令人倾佩。
有时看书看的是故事脉络,有时看的是遣问造句。大多作者却会为追寻词藻或情景的精美而增加一些段落,篇幅一长难免让人忽略脉络,单看虽然精美,整体却难免鸡肋。
海明威的则不会。他惜字如金,绝无废话。传说海明威为了防止自己行文拖沓会在极寒苦的环境写作,诸如冬天光着膀子坐在院子里,炎夏裹着棉袄闭闷在屋内。
“这样我就想着赶紧写完,不会有废话。”
“通篇无一废字”,算对文者极高的评价了。
很喜欢严歌苓的书。《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皆拍成了电影,票房很高,一片好评。虽然电影已经很好,但其原著更精彩,电影时长有限,只是摘取了原著部分情景和大致脉络。 他的《小姨多鹤》、《天浴》、《少女小渔》《妈阁是座城》等无一不精粹,大多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
读起来胆战心惊。
是的,胆战心惊。因为笔下皆是人性,人情,看的不是故事,仿佛是在看自己。怎么可以把人性的美与卑劣面描绘的如此入骨,那些内心的小心思,他竟然一眼看穿。寥寥几笔,人物便活了。
严歌苓精于描写时间的过渡,犹如电影镜头的切换,那样自然而然、不带痕迹。好像能看到电影的镜头,慢慢摇过来,定格,摇回去,就是另一个场景。
有些镜头不漏痕迹地切换时间场景:
“小彭那还欠缺最后定型的、男孩气的身躯,跳下自行车,站一望无际的繁华绚丽的灯光里,站在漫漫的雨里和刚走出饥荒的一九六二年里。”(广镜头)
“那是她跑得最好的一回。在空旷里跑出呼呼的风来。脚下一个个高粱桩子,一个个地要钉住她,钉穿她的脚心。她跑得头发里净是风,衣服里也净是风。风从冷到热,到滚烫滚烫。
她怎会想到,那个少女多鹤竟然是在朝这几百栋一模一样的红白相间的楼群里跑,往一个她得而复失的中国男人怀抱里跑,往这个心碎的夜晚跑。”(现在—回忆—现在)
“ 机场广播响了,为北京开来妈阁的飞机继续误点致歉。晓鸥看了一眼手表,飞机误点两个多小时了。而梅大榕当年结婚误点可是误了十年。”(转入当年)
有些镜头深远的直抵内心:
“雪下得真痛快,把脏乎乎的垃圾,从不绝耳的吵骂声、广播声全盖在下头了。孩子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楼房被捂在大雪里,他们都睡在东北老家的大雪里。 一年前她把小彭跟她一块儿看电影的事告诉了张俭,张俭掉泪了。她记得他那样蹲着,就像他父亲张站长冬天晒太阳那么蹲着,眼泪打在地上。
小彭呆了一会儿,打了个酒嗝,然后仰起头,让雪花落在脸上。 ”
看久了严歌苓的小说是会累的,因为会不停感叹它的精准细致,出其不意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铺述,没有一个字多余。
就好像面对一个丰富的水果拼盘,每用小叉子托起一块水果都忍不住要夸赞一句它的精致水润,送进嘴里再叹息一句入口入喉的美味。这盘丰富而份量充足的水果拼盘不停地颤抖味蕾,吃的兴奋而诚惶诚恐。
所以常会换换口味。看看匪大的小言或八月长安的高中,匪大已然精致,只是剧情过于戏剧而飘渺,像甜腻的布丁;八月长安的故事犹如肉松,是入口即化的美味,因为不经大脑即可享受而轻松,只是久了未免觉得味蕾空荡。
严歌苓的小说是紧张的狙击战,一个个词汇一种种譬喻犹如子弹,地嗖嗖嗖发射出壳,密集而精准射向耙子。躺着坐着走着,甚至偶然回忆起来,都会中枪。
日渐西沉,阳光淡薄便觉得世界徒然冷清了,寒意浸上来,我恍如从一场梦中冻醒。在宁静安谧的午后,盘腿坐在广阔的草坪上,辽阔的天地间,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恍然。走在路上忽然想起稻盛和夫说过的一段话: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智慧的宝库(真理的宝库),我们在无意识中从那里汲取了隐藏的智慧,激起我们思想的闪光和创造的灵感。“ 在佛学中,称之为如来藏。
我想,书籍便是记录前辈们从“智慧的宝库”中获取的智慧吧。
思考具有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