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影响到了自己。
自己走的路与周边的人不同。所以总也找不到知趣相合。遇不到就不能解忧愁。而忧愁又确是有的——投资的路上结果还未十分显现。
这也是为什么年前像是完任务一样去拜走亲戚邻居。说不上几句话,就不再想聊下去。因为自己的结果尚未明确。二是路不同。
一个人其实很难看懂,其实又很容易看懂。看懂而知趣相投又能互相反哺,则实在是难上加难。
所以自己这两日的心情低落,处在这样的想法里就是正常的。不需要责怪自己。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大道,而大道甚夷,民好径。
造成这一原因的或许仍有找不到遣散的途径,前日找寻不能跑步是其原因。而与跑步有同样效用的书籍——与成书人对话也因段(段永平)的“不读书论”或者上升到更高层次人生无意义而自我反噬——对书本起了“恐惧”之意。
拿起历史书,看各种人物的跌宕起伏,生活幻灭,总有一种“超出夸大”,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或者精神的飞散天际,与当下正发生的烟火气完全不相容。甚至起了相反之用。
这也就是前日讲到的要多些乐趣之意。实在是为了平衡掉这种“上头”感。
知道自己的想法与行动是正确的。而并非以往的沉溺或自甘堕落。时间仍是最好的良药。只不过度过这段时间,需要尽可能减少自身损耗。成本做到最小化。
生活里如此,其实工作里也是这般。完全不想与体制文化产生一点点纠缠。就像是不同的两条路。不同的两种现象。就如水与火。
这里的体制应该特指。指的是个体公司的沉重与压制。当下的强权或者铁腕手段管理。对于整个大型的公司——基于广大的一般素质的“民众”,这样的管理仔细分析之下,又会得出是正确的结论。
用更简洁的话去讲,这样的体制在当下是正确的,但对自己是不正确、格格不入的。
而自己还不走、不能走,抛开自信的程度尚没达到该有的程度,还跟时间(40岁),以及自己经济层面的可观现金流有关——太低——不足以支撑平稳过渡。而自己并非个人决策就可以代替家庭决策的。
所以这两日其实也有在想如何增加现金流这个点上。心思一旦开动,就像是开闸的水流。想法很多,但总不能冲破自己一些固有的传统观念。比如向下变现之路。这与自己想要达成的更高端相违背。或者概括起来讲,就是增加现金流的同时,而又能保证自己继续行进在大道上。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做到既要又要。
其实上述问题是有歧义的。增加现金流,其实更应该特指被动收入的现金流。而并非指主动付出所带来的。当然上面问题讲到的也成立,用一句话去总结的话,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又能带来经济的报酬——其实还是有一点问题。
如果找不到或者与当下(维持工作)相比,效率更低。则就是继续维持。待到40岁。
回到这两日情绪低落。则大体的问题就是这些了。而为什么是40岁。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当下时间去看,仍然需要一个繁杂细琐的解释。远不如再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