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我们称百家争鸣。
第一位进行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第二位分类的是历史家刘歆,将百家分为十类,除了司马谈所列的六家,还有: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但是百家是如何来的呢?百家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
作者在刘歆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如下:公元前7世纪到3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也就是孔子所说”礼崩乐坏“。周王室失去实际控制权,部分贵族及掌握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之后他们凭借知识或者技能,开馆收徒,维持生计,慢慢演变为各家。
个人理解
以上是出自作者所总结,不过我觉得有些并不妥。如儒家出于文士,周王室是否有文士的官职?墨家出于游侠,墨家之前有游侠吗?有没有可能出于军中?道家出于隐者,隐者何时有?依我理解,我更倾向于刘歆的说法,作者的说法并未解释各家出自何处,更像是解释了各家的特征,或者说没有讲出根源,只说出了现象。当然,作者认同刘歆的观点,并且是在刘歆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是读刘歆的原文的话我觉得刘歆表述更合理,作者可能过于为了解释而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