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十三)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正像肌肉要通过体力锻炼和克服苦难才能得到发育和强健一样,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得以成长和发展。”“儿童的大脑是在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多方面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育和增强的。”“如果思路在一瞬间就中断了,如果儿童在同一瞬间不能够用思维及把握住现在所呈现的东西,又不能够把握刹那间以前呈现的东西,那就说明他不会思考,他要确定几个事物或者几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困难的。”我们的教育是好老师尽可能的简化教学的难度,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办法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却忽视大脑也需要锻炼。没有经过锻炼的大脑就像长者一身肥肉的躯体,没有力气。我们的教育忽视学生对于现象之间的思考,关注书本,户忽视生活。
“在童年时代,解答取材于周围世界的应用题,能够激发思维,学会思考。如果儿童没有学会思考,如果思维过程没有使儿童的大脑机能加强起来,那就谈不上在数学方面,也谈不上其他学科方面取得良好知识。”“我努力做到,使一年级学生能够随时脱口而出回答一百以内的加减练习的任何问题。”
学生的问题取材生活,会让学生开始把实践和知识联系起来。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无所事事。这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教育中这样的孩子很多,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只是在学校中等待着放学。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聪明吗?
学生的思考,要从身边的现象,事物开始,通过观察,动手和思考,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思考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书本上学到的。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刻板化,一律化,就像铁锈一样腐蚀着教育过程的精细的机体,这是最有害的现象之一。”“思维素养”
老师的备课中心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体现。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才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不要总是老师在讲。”我们喜欢热闹,总是认为孩子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其实不是这样。思维大多数时候是沉闷的,需要安静。不要害怕安静的课堂,允许课堂安静,也许这个时候就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
“真正的巩固知识,水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的思考。”
“让学生去思考、精神集中地、独立的周密的思考。”巩固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回味,不最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进行梳理。这是教学最需要的一个环节。这个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的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样的做法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照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变得艰难。”
我们所谓的好老师就是做这种事情。我们却不遗余力的做着,却不知道我们在摧毁这学生的大脑,虽然孩子暂时能够得到高分,但是会被以后毁掉。
“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掌握就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做到呢?我们的复习课应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新的只是构建,反正所有的课堂不应是重复,而是新的。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
这个建议读完之后,我大脑中弹出这个想法:讲授一节新课,老师选择一类典型的题目,这个题目是这节课的知识重难点。学生试着去做,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自学。不会做的继续阅读课本,然后去做。会做的去自己编一个题。最后再次展示这个题,老师或者学生说明牵涉道德到的知识点。最后总结。这个模式可行吗?试一试。
好的老师不是简化学生的脑力劳动,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的发展。老师关注点不应是知识点,而是学生的思维。我们要选择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试着和大学一样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答辩,一定会训练学生的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