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过程: 觉察(获得——“有什么”)
分辨(区分——“有什么不同”)
确认(解释或命名——“是什么”)。
3.知觉的形成: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认出了“这是一个柠檬”
4.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加工那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加工大脑已储存的信息
二、知觉的种类
1、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事物具有的时空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分为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142-152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性即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2、 主观因素: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需要和兴趣;4)注意的选择作用。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知觉对象受背景制约,背景也影响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在双关图形(也称可逆图形或两可图形)中表现的更为清楚。如下图所示:
可以知觉为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又可以知觉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侧面人物。
隐藏的拿破仑:你能发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这幅图形/出现于拿破仑逝世后不久。
【解析】拿破仑就藏在两树之间。两树的内侧树干勾勒出了站立的拿破仑像
爱之花:你能看到玫瑰花瓣中的两个爱人吗?
【解析】瑞士艺术家桑德罗·戴尔·普瑞特创作了这幅充满浪漫情调的、有歧义的、含义模棱两可的幻觉作品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并是把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即总体特征优先。
格式塔原则
接近性:空间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性(或完整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主观轮廓是在一定的感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视野中存在某些不完整因素,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
良好图形:具有简明性、规则的、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同域原则:如果根据经典的相似性和邻近原则,星形和圆形应各被视为一组,但是,背景着色后划分出三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三组物体,中间一组由两个星和两个圆点组成。根据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现时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4.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概念
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是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形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人总是在自己的知觉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对象的。
(二)种类(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1.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对物体大小经验的知觉,不因物体距离远近所构成的视网膜影像大小而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形状恒常性。
3、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
人对不同环境中物体颜色的知觉却保持不变的心理现象称为颜色恒常性。
4、 明度恒常性:
物体本身所处的照明环境改变,而由物体所得的亮度知觉依然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第三节空间知觉153-166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方位等知觉,其原理主要是凭借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协同活动,并辅以习得的经验而形成的,
形状知觉: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判断物体形状
大小知觉: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判断物体的大小
深度知觉:判断距离的远近,主要依赖于视觉和经验
方位知觉:各种简单知觉综合协同判断
1 形状知觉
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
(一)轮廓与图形
图形:视野中的一个面积
轮廓: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轮廓的影响因素
空间因素:图形镶嵌 ; 时间因素:图形掩蔽 ; 主观因素:主观轮廓(错觉轮廓)
2 大小知觉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 a=A/D
距离远,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小;距离近,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
决定大小知觉的因素
物体的大小: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
物体的距离: 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
二者共同决定大小知觉: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这样,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
1.物体的熟悉性
2.邻近物体的大小
3.体态变化
3 距离和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的线索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空气透视线条透视纹理梯度相对高度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
eg《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使得画中意境朦胧而悠远
双眼线索:
①双眼视轴辐合
辐合:眼睛随物体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控制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
②双眼视差
当人看物体时,由于两眼间有距离,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部位有了差异;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双眼视差的大小提供了远近的信息;视差小,物体远;视差大,物体近;距离超过1300米时,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
眼睛的调节:晶状体曲度变化的信号提供了距离的信息
看近物,曲度变大; 看远物,曲度变小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67-173
4.1 时间知觉概述
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的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时序知觉):“刚才在休息,现在在上课”
对时间的确认(时间点知觉):“今年是2019年”: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距知觉):“这节课已经过去了半小时”
对时间的预测:“三个多月后就要放假”
4.2 时间知觉的依据 对时间的知觉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
时间知觉的参照系: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等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生物钟
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
从进食到饥饿:每周期4-6小时
计时工具:日历、时钟、手表等
4.3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4.3.1 感觉通道
听觉:1/100秒
触觉:1/40秒
视觉:1/10-1/20秒
4.3.2 活动内容
在现实中
活动内容贫乏枯燥时:估计时间>实际经历的时间
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估计时间<实际经历的时间
在回忆时
经历贫乏枯燥时:回忆中的时间<实际经历的时间
经历丰富有趣时:回忆中的时间>实际经历的时间
4.3.3 情绪和态度
情绪的影响
兴奋欢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估计不足
厌恶烦闷时: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高估
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
态度的影响
期待某种事物时,觉得时间过得慢
对不愿出现的事物,觉得时间过得快
5.1 运动知觉概述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的种类
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将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
5.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将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对动景运动的解释:刺激所引起的感官兴奋有一个短暂的持续时间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兴奋尚未消失时,紧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便发生融合,观察者就产生了似动的知觉
动景运动的应用:电影、电视霓虹灯
2、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人们对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诱发运动实例
站台错觉:坐在静止火车中等待错车,相邻站台列车的移动引发自身列车移动的错觉
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但由于浮云的运动却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相对于较大的、不封闭的物体,较小的封闭的物体容易被“诱导”得运动
3、 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游动效应)由于人的眼睛长时间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从而发现光点飘忽移动的现象
对自主运动的解释
原因之一:眼动现象
眼睛注视物体时,会有微弱的颤动;眼动信息输入大脑,使得大脑认为亮点在动
原因之二:参照物缺失
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中缺乏参照物所引起;一旦有了参照物,自主运动随即消失
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瀑布错觉;运动后效演示;对运动后效的解释
对某个运动方向有反应的视神经在不断接受刺激(如凝视运动20-30秒)后会逐渐疲乏,不容易再被刺激
当视线转移到静止的或朝另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上时,对另一个运动方向有反应的视神经如果维持正常的刺激反应强度,就会造成感觉往另一个方向失衡的错觉
第五节错觉174-182
6.1 错觉的种类
6.1.1 视错觉
线条长短错觉:垂直-水平错觉缪勒-莱耶尔错觉(箭形错觉)潘佐错觉(铁轨错觉)贾斯特罗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月亮错觉
形状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
方向错觉:佐尔拉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颜色错觉:水彩错觉
其他视错觉:编索错觉、楼梯错觉、赫氏方格图、栅格火花错觉
6.1.2 其他错觉
亚里士多德错觉
形重错觉
方向听错觉
6.2 错觉的概念
什么是错觉: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必然歪曲的知觉现象
理解错觉概念时应注意:
1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人在出现错觉时,知觉的映像与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
2错觉也不是幻觉:幻觉: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
6.3 对错觉的解释
解释之一:眼动理论
理论内容:从感官层面解释错觉;人们在扫视图形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从而产生错觉
对错觉的解释:垂直-水平错觉、缪勒-莱耶尔错觉
反面证据:利用技术控制使眼动无法;产生时,同样会发生错觉
解释之二:透视说
理论内容: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者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对错觉的解释:潘佐错觉
反面证据:完没有说明为什么透视上较远的物体看上去反而大一些错觉
解释之三: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理论内容:从认知层面解释错觉错觉;是误用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
对错觉的解释:垂直-水平错觉、缪勒-莱耶尔错觉
反面证据:在没有深度线索时,仍然会出现错觉
一.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二.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附录 名词解释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6,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