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教育》读后感
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朱西洋
继续拜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本周读的内容是《活的教育》。在文中,陶行知先生将教育分为三部:死的教育;半死不活的教育和活的教育。死的教育,已经无药可救,那就直接把它“埋掉”;半死不活的教育,虽有一线生机,但是我们寄希望于“它渐渐地趋于活”;而活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和研究探讨的教育方式。
那什么叫活的教育呢?在我认为,活的教育首先是“活的”老师和“活的”学生。首先,“活的”老师应该是跟随时代变迁,与时俱进的,能在最新的教育环境下,运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因为“他生长快,他的进步也快。他一时有一时的需要,一时有一时的能力”。而“活的”老师“就要设法子去满足他的需要,就要搜罗相当的材料去培植他。”
其次,“活的”学生:我们教育儿童,首先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就像是大自然中“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从教十年来,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他(她)的姐姐(哥哥)从小很听话,从来就不需要我们操心;怎么这个孩子就……”。每每听到这些话时,我都是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总是以一种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孩子。
家长都应知道这些,那我们老师就更应该了解和认识到“每一个儿童是活的”;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针对性的教导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出现“参差不齐”:学习中,有些孩子能“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一遍两遍”就是学不会,需要老师“三四遍”“四五遍”的反复强调训练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所以“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当前的教育形式下,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每个孩子的素质展现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老师“按照各个儿童的能力去教授”,不能每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这样我们可以充分观察到每个孩子的长处,我们就能“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若何”来判断学生学习成长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