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书《人是如何学习的》,是一本学术书。最近刚好在学习新的东西,感觉对自己会有用。书里讲述了,教育的目标,目的,方法等。对于孩子的教育上,会有一定帮助。对自身学习也有一定帮助和认识,比如我对学习的动力不足,容易这学点那学点,难以在一个项目里专研下去,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应该要以打造专家的模式去学习。
摘录:
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思辨与立场》,讲的就是我们得能够学会反身,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你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你回家以后能够算账,你能够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够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而不是只看样学样地懂得技术,这就是本书第二个发现的点——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
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区别大概在哪儿呢?
第一个特征是,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
第二个特征是,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
第三个特征是,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
第四个特征是,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
第五个特征是,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千万别把专家跟教师混为一谈。
第六个特征是,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了解专家的特征,给教学的启示是什么呢?
首先,要有意义地去做知识的组织。我们需要对知识做有意义的组织,串联起来以后,你马上就觉得轻松了、理解了。
第二个启示是,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你所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这个人离开教室以后会怎么提取知识,这些知识在他的生活中怎样反映出来。
第三个启示是,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比如说你现在上去开车,我让你假装不会开车,很难,因为你就是会,你不自觉地就会把那个知识提取出来。
只有不断地输出,不断地跟别人讲,你才会记得更清楚。
学习的动机将决定着你能够学到的难度,以及你所拥有的社交机会。如果你学一套东西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那我相信你不会有想学得更难的愿望,而是越简单越好。只要能通过考试,学那么难干吗?但是如果你学这个知识是为了探索宇宙呢?是为了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呢?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那就变成学得越深越好了。所以你的动机决定着你学一个东西的难度,决定着你的社交机会。足够长的时间的学习,才会让你成为专家,进而带来知识迁移。
当你调动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欲望,他带着问题来进行导向的时候,你能够让他学各种各样的东西。
我们今天在教中国历史的时候,可不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命题,说你喜欢历史上哪个朝代?能不能告诉我理由。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都说他们喜欢宋朝?宋朝跟明朝比起来,区别在哪儿呢?你能不能对比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