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训之四【475】2023-9-30
读书是改变一个人内外气质的方法。
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读书改变命运。特别自开科考,读书是通往谋天下最普遍的方式,所以,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因为读书而改写历史者比比皆是,其中读书明史、读书明理、读书明智的道理,让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更加重视子孙的读书教育。
曾国藩是重视读书的一个典型,自己因读书而仕,二十八岁点了翰林,十年七升,成为红极一时的二品大员,读书有用论无须多言。自他去京城做官后,承担起家中弟弟们的学费,甚至有过三个弟弟被带到京城身边来亲自指点。曾氏每隔一段时间,写信与弟弟们反复谈读书、谈写字、谈诗文、谈天下文人墨客,给弟弟们布置了功课,并要求弟弟们做的文章作业寄给他批改再寄回,陪读之耐心,用心之良苦,真是化天下难事于细小之处。这是因为曾氏是有切身感受的,自己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所以,自然而然希望弟弟们用功读书,也要通过科考改写命运。
曾国藩对于读书改变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反复有讲。非常认可苏轼的一首《和董传留别》,这是一首全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读书人就是与众不同的的气质和不一样的得意人生: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那是因自汉以来的儒学内容多集中体现一个“礼”字,书读万卷,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儒学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至曾氏所处的晚清时代,天下读书人还是以八股文科考功名,这种流传二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代代相传,深刻影响了华夏文化。人的气质有先天之本,也有后天之变。跳舞蹈的往往身形挺拔,健美者往往肌肉线条明显,说明一个人的后天修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外在形象跟内在气质是相关联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曾国藩得到一架望远镜。他发现洋人造的望远镜,能看远山一草一木,不过是二块镜片组成。所以感叹洋人造的坚船利炮,也无非是铜铁铸造而成,于是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曾氏这一番文字,就是认为人和物一样,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炼,都可以改变原来的本性。
意大利人伽利略书读的多,用两个铁球在一个倾斜的塔上做了一个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千年学说。伽利略还有一个发明,那就是创制了天文望远镜,他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月球,画了世界上第一幅月球表图。这个一生都在读书而怀疑前人各种学说的人,不断发明创造出各种伟大的成就,读书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未来。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氏希望纪泽清柔的毛病,可以通过多读书而“开拓心胸,扩充气魄”。并具体列出了陶渊明的五古、杜甫的五律、陆游的七绝,因为这些诗能使一个人胸怀淡远,不以名利而读书。这时的曾氏眼光高度相比以前更是不同“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曾氏真的站上了自己人生的泰山顶上,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淡泊身外名利,而追内心快乐。
古往今来,有权有钱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者不计其数,但真正快乐之人少之又少。对于一个事功者来说,守住自己的内心才会收获快乐,而内心之本就是放胸襟在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