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功勋卓著,为国家培养了79位院士,却晚景凄凉,到底发生了什么?

力学之父钱伟长评价他说:“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

清华大学评价他说:“对开拓、促进中国物理学,以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评价说:“他对国家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

他,就是叶企孙先生。

叶企孙是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他培养出了“核弹之父”王淦昌,“火箭之父”钱学森,“数学之父”华罗庚等79位院士,撑起了中国科技的半边天。

叶企孙深知“科技兴国”的硬道理,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

为了学好物理知识,他离开家乡,远渡重洋求学。

为了教好学生,他不仅自己授课,还请来一些名师,呕心沥血,不辞劳苦。

为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他对学生无微不至,倾尽所有。

可这样一个为国家贡献了毕生心血,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楷模和标杆的科学家,为何晚年生活那般凄凉?

专注学业,立志报效祖国

1911年,天才少年叶企孙(13岁),考入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学堂,成为该学堂第一批学生。

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停课,他只好回家。

1914年,叶企孙再次考入清华学堂。这次,学校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

那时的清华大学,是由美国赔款所建,有着“国耻纪念碑”之称。

历经战乱,又置身“国耻纪念碑”里,叶企孙满腔悲愤。他救国心切,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之落后,在于科学之落后。”

在清华,叶企孙日夜苦读、废寝忘食。学习之余,他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作品,传记、小说、天文、科学等,记下厚厚几本笔记,极大地丰富了知识面。

这些爱好没有让他荒废学业,反而让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叶企孙深知,科技进步,非一己之力所能行,更需要大家的合力。

1916年9月,清华科学会(后改名科学社)正式成立,叶企孙任会长,每两周进行一次科学报告,吸引来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

次年,叶企孙订阅了全年的《科学》杂志,还加入了中国科学社。

可是,那时的中国,物理刚开始起步,想要继续深造,唯有出国。

去哪个国家好呢?

对此,叶企孙专门做了研究,他找遍了1909年至1916年间,所有留学生所选学科分类表。仔细比对过后,决定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

美国远在天边,坐船需一个月。路途遥远,船身颠簸,食物也不新鲜,叶企孙吃不好、睡不好,一下子瘦了好几斤。但他的心热如炉火,志向比海深。

好不容易到了美国,叶企孙又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以及美国同学挑衅的目光,他深感万难。

但再难,都必须克服。叶企孙动情地说“祖国以巨万金钱供给我等,当刻苦以读,不可挥而废之,唯求他日归国以报也。”

他分秒必争,不是在教室、图书馆里捧书苦读,就是在做实验。

苦心人,天不负。

1920年,叶企孙考上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师从布里奇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勤奋好学,深得布里奇曼赏识。

半年后,叶企孙和布里奇曼一起,研究出了“普朗克常数的叶值”h=(6.556±0.009)×10^(-34)J·s(焦耳·秒),以他的名字命名为Chi-Sun Yeh。

这一学术成果,震惊世界。当时一些傲慢的美国同学,不得不对叶企孙刮目相看。叶企孙自豪地说:“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大洋彼岸为祖国获得荣誉的人。”

两年后,叶企孙又开始学习磁学,并写下一篇论文《流体静压对铁、钴、镍导率的影响》,再次一鸣惊人,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前夕,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一流学府,向叶企孙抛来橄榄枝。他的导师布里奇曼也极力挽留他:“中国积贫积弱……”。

对这类邀请和挽留,他均婉言谢绝,并铿锵有力地说,“我是一名中国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

毕业后,叶企孙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去了美国南部和东部的物理研究所考察。随后,他又离开美国,去了英国等5个欧洲国家考察。待心里稍稍有底之后,才急匆匆坐船回国。

在船上,叶企孙归心似箭,恨不能像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扎进祖国母亲的怀抱,用心里那团熊熊烈火,点燃祖国的科技未来。

他如愿了吗?

专注办学,广纳贤才

回国后,叶企孙就职于东南大学,当了一名物理系副教授。

1925年8月,叶企孙离开东南大学,回到清华。彼时的清华,还没有物理系。

叶企孙当即写信给教育部,建议创建物理系,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教育部采纳了叶企孙的建议,并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他。

此后,叶企孙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建物理系,很快聚集了连他在内的12人,其中就有鼎鼎有名的梅贻琦教授。

与此同时,叶企孙没日没夜地赶写教材,一共写出21门课程,他手写疼了,眼睛酸胀,但心里乐开了花。

因梅贻琦教授忙于行政事务,所以从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全部由叶企孙一人讲授。

然而,学校里的学生屈指可数。第一届四个,第二届两个,第三届就只有一个了。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叶企孙心中“科技兴国”的决心,因为他“重质不重量”。

那些日子,物理系一整栋楼里,只有叶企孙一人在讲课。

他有点儿口吃,但并不妨碍他把课程讲得通俗易懂。偶尔卡顿,他就走下讲台,站到窗前抱臂深思,待思路理顺后,再接着往下讲。

遇上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叶企孙就反复讲给学生听,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叶企孙讲课细致耐心,还很新颖。

他从不照本宣科,同一课题,年年举例不同,且不同班级也举例不同。考试时,几乎是一人一卷。

相较于理论,叶企孙更注重实验。他经常带学生做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为了实验用的材料,不惜拆掉自己心爱的金表。

樊恭体(同事)回忆说:“学生普遍反映教得好”。

叶企孙不仅自己授课,还请来名师一起培养人才。他笃定地说:“大学要有大师。”

叶企孙请来的第一位名师,是吴有训。

吴有训比叶企孙大一岁,也是哈佛大学博士。他理论知识丰富,实验精益求精,发表了一系列著名论文。

叶企孙为了留住吴有训,把吴有训的工资定为最高档340元,而他自己的工资只有300元。

几年后,叶企孙把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让给了吴有训。再后来,他辞去理学院院长一职,还是让给了吴有训。

叶企孙大公无私,很多名师看在眼里,无不深受感动。他们欣然接受叶企孙的邀请,来到清华任教,比如萨本栋、周培源、任之恭、霍秉权等。

就这样,在一众名师的辛勤培育下,清华硕果累累,走出了79位院士,其中就有11位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元勋共23位)。

叶企孙用自己的这团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科技的半边天。

后来,叶企孙骄傲地对学生说:“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叶企孙本是名科学家,有理由继续他深爱的科研项目,再攀科学高峰。但他舍己为国,甘当一名教育家,为祖国加油充电,建起了一座科技大厦。

专注学生,爱生如子

叶企孙狠抓教育的同时,还不忘关心学生的生活。

叶企孙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耽误了婚姻大事,一个人住在北院7号楼里。他有钱、有空房、有时间,也有帮助学生的愿望。

叶企孙专门备有一个本子,用来记录学生信息,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状态等。

学生吃不饱,叶企孙就给学生打饭,或者邀请学生上自己家里吃饭;

学生体质差,叶企孙就给学生订牛奶,甚至把自己的特供牛奶让给学生喝;

学生没钱回家,叶企孙就帮学生买好车票,让学生回家;

学生感到寒冷,叶企孙就把自己的大衣送给学生穿;

学生没地方住,叶企孙就让学生搬到自己家里去住……

这样一来,叶企孙家里每天都很热闹,他的家被称为“北院七号饭团”。

“北院七号饭团”的成员们,均学有所成,个个名字如雷贯耳,比如王淦昌、华罗庚、钱学森等。

1925年,王淦昌满怀报国之志,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因喜欢听叶企孙讲课,干脆转到了物理系,成为第一批物理系学生。他说:“叶先生教学,像磁铁吸引着我到物理系……”

1930年,王淦昌大学毕业,喜获留学资格。但他家庭贫困,没钱出国。

叶企孙毫不犹豫拿钱给王淦昌,让王淦昌去了德国柏林大学。

多年后,王淦昌成为中国核弹之父。他感激地说:“对我毕生道路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叶企孙教授。”

和王淦昌一样幸运的,还有钱学森。

1934年8月,钱学森修满铁道工程系所有学科,毕业了。随后他又参加了清华举办的一场考试。正是这场考试,让叶企孙(当时负责公费留学生招生)惊喜地发现,钱学森的航空成绩十分优秀,破格录取了他。

此后,叶企孙帮钱学森推荐航空导师,还安排他到杭州笕桥机场实习。

一年后,钱学森的成绩突飞猛进,获得了留学资格,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后来成为“火箭之父”,把中国导弹技术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感激不尽,说:“叶先生的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方向。”

叶企孙爱学生,始终不拘一格。只要对方有真才实学,他都会倾力相助。

华罗庚出身寒微,只有初中文化,还腿脚不便。但他身残志坚,死啃数学,曾发表过好几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可惜,他因学历太低,只能在小县城教书。

叶企孙看了华罗庚三篇论文之后,感觉华罗庚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赶紧去找系领导商量,决定请华罗庚当助教。

系领导举棋不定,叶企孙力劝道:“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

两年后,华罗庚开开心心离开小县城,进入清华大学,当了一名微积分老师。

在叶企孙看来,华罗庚当学校老师还不够,他还应该出国留学,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他亲自教华罗庚英语,像对待王淦昌一样,出钱让他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成就了一代数学大家华罗庚。

华罗庚深情地说:“叶先生一生爱护我无数。”

所谓爱有回音。他的学生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王淦昌、钱学森、华罗庚……看着那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他笑了,比拿了诺贝尔奖还要高兴。

叶企孙深爱每一位学生。他伟大的胸怀,比蓝天还要高远,比土地还要深沉。他志存高远,国士无双。

晚景凄凉,令人唏嘘

叶企孙一生教授过许多学生,没想到跟自己感情最深的熊大缜,竟成为自己一生的伤痛。

在叶企孙心里,他跟熊大缜是“鱼水缘”“骨肉情”。

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迁校,熊大缜放弃出国的机会,奔赴抗日根据地。

在那里,熊大缜创办了兵工厂,成功研制出烈性炸药、遥控地雷等先进武器,被称为“地雷战之父”。

可就是这位“地雷战之父”,被污蔑成国民党特务,不幸被捕,受尽凌辱之后,被人用石头活活砸死。

惊闻噩耗,叶企孙悲痛欲绝,为了帮熊大缜证明清白,他四处奔走呼号。

可说破了嘴皮,也无人相信叶企孙,反倒诬陷他是清华大学的国民党总头子。

他们对叶企孙前后审讯8次,使用酷刑多次,接着又关押了一年半,导致他双腿浮肿,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腰弯成了九十度。

最后,叶企孙被逼写下一句话:“我认为熊大缜确实罪有应得!”

握着笔,叶企孙如同握着块烧红的铁,剧烈颤抖,每写一笔,都好像戳在自己心上,待写完,已心碎如泥:我本想为熊大缜洗白,如今却抹黑他……

叶企孙不能原谅自己,他深陷自责的泥潭,直至精神分裂。

出狱后,叶企孙无家可归(房子被没收),住进了北大一间狭小的学生宿舍里,他经常出现幻觉,总感觉有人在监视他。

侄子心疼地提醒他说“你是学物理的,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是幻觉”。

叶企孙笃定地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住房小,行动不便已很艰难,他还吃不饱(每月只能领50元生活费),经常饿肚子。

他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无人可依,只能去中关村乞讨。

中关村人来人往,叶企孙夹在人群里,身着破衣烂衫,穿一双破棉鞋,弯腰移步在街上。

有时,他向摊主伸手,说:“给我个苹果吃吧。”摊主见他可怜,就挑一两个小苹果给他,他接过苹果就开始吃,吃得津津有味。

有时,他低声向学生要钱,说:“你有钱给我几个,要得不多,三五元”。有人给,有人不给。

昔日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叶企孙,落魄成了老丑病穷,跌入了人生谷底。

好在,苍天有眼。

1972年5月,北大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恢复了叶企孙的教授头衔,每月发给他350元工资,并分配给他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

有了住房,叶企孙不再穿破衣烂衫,更不用低声下气地乞讨了。

他静静地坐在藤椅上,有时看古典诗词,有时读外文期刊,有时望着清华大学的方向,凝神沉思……他非常享受这种宁静而又悠闲的时光。

只是,在叶企孙宁静的外表下,有一颗驿动的心,他日思夜想回清华。

一天,叶企孙颤颤巍巍走到清华大学门口,想要走进去,保安一把拦住了他。

他一脸失望地往回走,几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那熟悉的林荫道、那挺拔的银杏树,还有那气势雄伟的物理系大楼。望着望着,他不禁泪湿衣襟……

但,即使叶企孙心里再苦,嘴上也守口如瓶,更不会跟他人提及自己所受的委屈。

1972年6月,王淦昌去北京出差,趁机去了北大探望叶企孙。

师生久别重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无论说什么,叶企孙都对曾经受过的苦难只字不提,仿佛不曾经历过一般。

他不想连累王淦昌,怕影响他,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此时王淦昌正在某地秘密制造核武器)。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生命告急,他眼神急切,呼吸急促,口中念念有词:“回清华,回清华,回清华……”

79岁的叶企孙离开了,他就这样走完了辉煌而又落寞的一生。

为了熊大缜,那些年叶企孙惨遭厄运。

但他不辩解,也不抱怨,而是默默消化,宛如一棵银杏树,静静站在阳光下,兀自金黄。

父爱深远,成就一代宗师

1977年,尚处于特殊时期,叶企孙离世的消息,所有媒体均不予报道,曾经叱咤风云的他,如同一片落叶,悄然落下,令人不胜唏嘘。

在唏嘘的同时,世人也无不感叹,叶父教子有方。

叶父是位思想先进的教育家,先后任上海敬业学校校长、养正学校校长、上海教育会会长等,于1914年,被邀请进入清华大学,担任国文讲师。

虎父无犬子。

叶企孙天资聪颖,2岁学习识字,三岁便能背诵上百篇古诗文。孺子可教,叶父很是欣慰。

1907年,9岁的叶企孙,进入上海敬业小学(今敬业中学)念书。在这里,他有幸接触到了物理,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爬上了物理学顶峰。

除了学习之外,叶父还为叶企孙推荐了许多外国书籍,希望他能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水平,叶企孙切实做到了。

叶企孙在学习上受父亲影响,在为人处世方面,同样深受父亲影响。

叶父曾告诫叶企孙说:“搞学问可以,不用非要争个一官半职。”

叶企孙牢记父亲教诲,两次让位于吴有训,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叶企孙一步步走上了科教兴国之路,为科学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青春,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王阳明说:“用平常心做非常事,成大事情做平凡人。”叶企孙正是如此。他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父亲托举了他。

当年叶企孙含冤离世,很多人意难平,总想为他做点什么。

1987年,吕正操将军在经过多方奔走之后,终于为熊大缜平反了。随后,叶企孙也得到了平反。

然斯人已去,无处报佳音。

同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给了叶企孙最公正的评价:“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同时又是满腔热情的爱国主义者”。

5年后,127位院士联名上书清华大学,建议为叶企孙铸造铜像,以纪念他对中国科学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遗憾的是,该建议未获通过。但院士们并不放弃,继续上书。

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座清华新区第三教室楼。他,终于回到了清华。

此时的他,目光和煦,一脸满足,仿佛在说:落此为安。

叶企孙的一生,是不断画圆的一生。他精修物理,日后成就斐然,这是画小圆。

他精心培养学生,学生们不负厚望,个个成为国家栋梁,强我中华,这是画大圆。

他如愿以偿,功德圆满。

虽然叶企孙晚年身心遭受重创,但他接纳祖国母亲的不完美,相信沉默是金。

叶企孙像极了太阳,无私奉献,披肝沥胆,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为人民撑起了一片晴空,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现如今,生活节奏飞快,人心浮躁,极少有人能像叶企孙先生一样,一生只专注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寻求圆满。

殊不知,保持专注,才会收获大大的惊喜。

专注的人,会摒弃掉一切杂念。

专注的人,会身心愉悦。

专注的人,才能看见山顶绝美的风景。

作者:枫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386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42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70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02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16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73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14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3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8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73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9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6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29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10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38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5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41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