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自我评价是不太好。那么经典的一篇文章被我讲得乱七八糟,真是惭愧。究其原因,无外乎一点,就是没有好好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教师常讲“备讲批辅考”缺一不可,其中“备”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平时却因为各种琐事而没有好好备课,导致课堂没有条理,特别散乱。这一点在我讲《藤野先生》的时候体会很深。
那几天不知道忙什么,总之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前在网上搜索了一些优质课件和教案看了一下,然后把自己的课件修改了一下匆匆忙忙就去上课去了。本来打算的挺好,可是到了课堂上才发现自己对于课件太生,讲课思路很不清晰,简直就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路可言。
如果现在再让我上一次,我会做出一下调整。用课文前面的学前导读导入新课,然后把任务一设置为“课文讲述了我和藤野先生之间的哪几件事?请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说一说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质。”这样吧同学们直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任务二是“文章除了上述几件事,还写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在这里要重点分析的就是“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是怎样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的。明确:匿名信事件使作者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使作者意识到弱国国民面临着被歧视的处境,挫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看电影事件使他意识到中国人的病不只在身体,更在精神。国民的麻木、愚昧、无知才是最可怕的精神顽疾,所以,他决定用文艺作品来唤醒中国人,改变国民精神。
这两件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这是文章的暗线。同时这两件事也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公平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接下来顺理成章引出惜别,在惜别部分要让同学们感悟藤野先生对作者的不舍之情,赠照片,表惜别。这一部分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第37段,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与崇敬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这样的设计虽然还有诸多问题,但至少有了自己的思路,而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是很不合适的,今后要改。怎么改?就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起码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每次上课之前,看到课文,心中要知道这一节课自己要通过哪些主问题引导感知课文,深入文本,要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点,获得哪些进步。心中还要明白一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教师要通过哪些教学活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一起突破重难点。当然,前提是要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目标+新课标),然后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设计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课后习题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那些习题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提前想好的。不是胡乱看一下别人的课件和教案,拿起课本就能把课上好的。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