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知道我和我女儿是什么关系吗?我说不就是母女关系吗?她说:“不是,我是她的知心姐姐,不知道为什么我女儿总是那么悲观、忧伤,无论什么事情在她眼里都是坏事,我每天都在给她解心结、疏通情绪,搞得我现在都有点忧郁了。”
其实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跟后天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地联系,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心理学研究证实,与性格悲观的人相比,生性乐观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很多疾病的可能性都只有前者的一半。所以乐观与否不止关系到人的性格和对待事情的态度,更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生性乐观、态度积极的确有益于身心健康,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是个悲观的性格,家长务必要办法进行改善。
第一,目标越高,越不容易乐观。
孩子原本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人一起玩就是开心的,乐观的,之所以会慢慢变得悲观,跟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一个孩子从班级的第十名考到了班级第三名,他一定是乐观的,而一个班级排名第一的孩子降到了班级第三名,他一定没办法乐观起来,同样是班级第三名却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对自己的要求不同而已。
我这位朋友的女儿就是这样,平时成绩非常好,自从上了初中成绩就有所下降,同时变得看什么都不顺眼了,之前朋友对她要求特别严格,成绩有一点波动就会啰嗦个不停,这无形中就给孩子很大压力,压力就是悲观的起点,现在见到孩子整天这么丧气,反而不敢再说什么了,怕孩子的心理出问题,如果这种悲观的态度不改善,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越来越差劲,成绩也一样,朋友懂得变成知心姐姐为孩子疏导、鼓励,而不是继续严格要求、否定孩子的处事,在家长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
我一直推崇的都是过程中使劲努力,结果不要过分关注。我女儿有个同学平时学习特别好,一考试就出问题,因为每次她妈都把考试成绩看得特别重,孩子就会变得特别紧张,这是典型太关注成绩的坏结果。有一次女儿考完试提前放学,我把她接到我单位,她正在那嘻嘻哈哈地跟叔叔打闹呢,突然有人问她今天考试考得怎么样,她边闹边说有一道题做错了,同事说,嘿,这孩子心态好啊,错了题还那么开心。除了期末考试,我平时从来不问女儿的成绩,但是一定在平时让她把该做的、该弄明白的都搞清楚,过程努力够了,成绩基本上都没问题,平时学习抓得不够,盯着成绩找孩子麻烦,这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了,我的格言就是“坐等学霸诞生”。
第二,乐观的源泉是知足。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孩子的身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结果要求不同。
越是有钱人越不容易快乐,因为无论多有钱都想要更有钱,这种不知足的态度就会导致他们压力大、不开心,反而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满足,小小的惊喜就能高兴很久。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完美,名声显赫的人不一定身体健康、才貌双全的人不一定婚姻如意、家财万贯的人不一定有贤良子孙,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得到的,要多看看自己拥有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其实这就又回到我的家教观点家庭教育中的“度”,“知足”是人们能够保持乐观的一个前提,而“不知足”往往是人们提升自己、向前迈进一步的动力。所以如何让孩子在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不气馁、永远是家长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三,家长乐观孩子就乐观。
家长自己是否经常抱怨生活?是否经常埋怨他人?是否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每天乐观向上,很难培养出悲观的孩子,这是一个磁场问题,家长的乐观磁场是完全能够把孩子的忧虑给覆盖掉的,而现在家长往往都是用焦虑的磁场去覆盖孩子的开朗乐观。
还是上面我这个朋友,她的女儿处事悲观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她经常吐槽她老公的处事哲学,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断定一定不行,然后就不去做了,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懒惰行为,很多人都会为了逃避做事而提前下好定义,为自己开脱,尤其是让男人做家务或者干活的时候。这种心态和处事哲学一定会传染给自己的孩子,而消极的传染力比乐观的传染力要大很多,这就是我常说的学坏容易、学好难。
第四,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
怎样培养乐观的孩子,或者孩子已经很悲观如何进行改善呢?
首先,改变孩子的前提是家长自己先改变,我每天写家教文的目的也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家长,家长改变孩子自然就改变了。只要家长变得积极乐观,孩子很快就会被感染,如果家长自己都改变不了“丧”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有任何方法可以改变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助力所有人走出困境的强有力武器,家长视自己的不同情况从语言、表情、行动各个方面去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家庭气氛都会变得不一样。
第二,表扬和肯定。孩子的悲观一般都源自他人的否定,尤其是家长,而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没有错,只是方式绝不能是否定和打击。孩子的认知一般都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他的评价,大家都说他好,他自然就认为自己还不错,相反三人成虎,听几次不好的,马上信心就会被打击而产生自我否定。又是一个教育上“度”的问题,自负的孩子家长要及时提醒,悲观的孩子一定是需要表扬和鼓励的。
第三,伙伴的力量。加强孩子和同伴之间的联系,友谊在孩子乐观性格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百句唠叨不如伙伴间一句不经意的对话,本身经常和伙伴在一起就是去除阴霾的好方法,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开心快乐是和孩子跟家长或者大人在一起的快乐完全不同的,孩子的悲观、忧郁很愿意发泄给家长,却很少愿意传给伙伴,如果伙伴活泼开朗就更完美了,孩子很容易就被同化。
第四,转移注意力。当孩子陷入消极情绪之中时,家长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掰扯、钻牛角尖,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中,等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了再回过头来面对现实、制定应对策略。当然也可以在孩子感到悲观、失落时,教他一些情绪正确的宣泄方式,例如运动、唱歌、写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