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厌学是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具有厌学障碍的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情感上的疏离及行为上的消极令无数家长无所适从。
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厌学”在全国中小学学生群体中,是种普遍现象。
中小学生的厌学行为,最初都是一种潜意识性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心不由己的强迫性反应。
潜意识性厌学又叫作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性厌学,是指学生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厌学的思想,却由于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其表现出厌学行为,即非意志性厌学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根结底,潜意识性厌学的孩子都是情绪出了问题,如果孩子每次想到学校想到老师的时候,都跟潜意识当中的负面情绪联系起来,那么孩子势必讨厌学习,憎恨学习。
小学低年级,不断被打扰的注意力。
曾经一位心理学者说过,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培养,不去打扰就好。
集中注意力是一件需要消耗能量的事情,如果家长总是不断骚扰,一惊一乍,孩子的注意力迟早会被消耗殆尽。
同时过多的指导和建议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强制纠正小学高年级学生“叛逆”的后遗症。
抽动症是这个时期出现最多的。抽动症有眼睛抽动、脖子抽动、嘴角抽动等,很多家长误认为是孩子自己养成的坏毛病,就会不停地提醒,“眼睛别动了,别动了”。结果越这样说,孩子的症状就会越明显。
这种抽动的症状就是由于高度的压力无法释放造成的结果。
催眠治疗抽动症是非常见效的,只要帮助孩子把心底的压力释放出来即可。不通过催眠,尽量帮助孩子做些他喜欢的事情,释放压力,症状也能缓解。
初中学生被忽视的自恋和自卑。
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异常自恋,同时又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情绪非常容易泛化,把别人对一件事情的负面评价转化成对自己这个人的全盘否定,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厌学现象在初中生中并不少见:
a.从小被过分溺爱,思想单纯,个性敏感,抗压能力较差,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很难支撑,无法自己排遣压力。
b.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依赖性很强,性格固执,通融性比较差,付出努力后,如果短期看不到效果,就会失望。
c.学习目的不明确,个性懒散,怕吃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因此逐渐丧失兴趣总想找机会逃避学习。
生命的成长需要等待。如果外界都是要求或指责,孩子一定会逃避到自己的世界里。相反当他感觉到完全地被接纳时,他会自己走出来的。
高中学生无处安放的升学焦虑。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们能够找到自身的优势,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内在的潜能,帮助他克服厌学的情绪。
面对厌学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1)首先在认知层面理解孩子的厌学现象,减少对他们的误解。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体验,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情绪反射,意识是控制不了的。
(2)可以求助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心理辅导教师,在思想上澄清厌学形成的心理机制,并运用一定的临床技术对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干预。催眠在厌学的治疗方面效果明显。
(3)了解厌学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教师、家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便可以自觉地注意心理卫生,减少或防止厌学行为的产生。
理解和体察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
所以下次不妨试试把跟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换成,“你现在肯定心里很烦,是因为……”看到孩子的感受,他才会真正感受到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