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我改成三思而后语。语言走在行为前面,就像大家说的,三观走在五官前面一样的道理。
(一)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分不清观察和评论。
生活中确实难以分辨,观察和评论,总是习惯性的下结论。往往不是说出直接看到的事情,会带有自己的想法做出评判。
每次周末的时候,先生就会跟孩子在一起玩。两个人总是喜欢躺在床上玩儿,开始是玩积木,看书。听着他俩嘻嘻哈哈的在很有趣,我也就没有理他们。
我就在做自己的事情,过了一会儿感到很安静。我心想这两个人又在干嘛呢?怎么没有声音了?肯定又是在看手机。我还没有走进房间,就下意识的开始批判评论,又在玩手机,让你不要带着他看手机,你老是喜欢带他看手机,说了多少次了。
走进一看,原来先生在教他新的知识,给他讲解提高他的认知。就很专注,声音就很小。我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又是一通评论下定义。这结果就是自己碰一鼻子的灰还没有反驳的余地。
我并没有观察到他们在做什么,就开始全凭自己的想象进行评论。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三)评论和观察的区别
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添加任何因素,这就是观察。
今天我都看见你拿了三次零食了。
你都睡了三个小时了。
我观察到你玩手机都有快两个小时了。
你今天起床没有整理房间。
你今天还没有看书。
直接反映,清晰明了,不做任何评判和指责。只陈述观察到他没做的事情,提醒他一下,这样的方式更能缓和逆反心理。
(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跟书中的作者一样,觉得这怎么可能。你看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又在不知不觉中做评论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我想是很难做到的,我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即使能做到不评论出声,在心里也会有一闪而过的评论念头。
在大街上,你看到别人大声的争吵,你的脑海里肯定会想,这是什么事情啊?怎么这么大的冲突。非要闹得人尽皆知的地步吗?心平气和的说不行吗?这是不是无形中也在做出评论呢?
评论是众多表达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要随时觉察到自己不带评论的观察别人。这要保持一种高度的警惕,随时提醒自己,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这确实需要智慧。能够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应该是毕生的修炼,当能够悟出这个真理,那么你的修为就是最高的形式了。
(五)努力修炼,学以致用。
一堂课,哪怕学到一个知识点也是赚到了。这本书真的就是对生活中的观察,细节,如何表达很到位。书中的奥妙,还是很高深莫测的。不是读一两遍就能读懂的。
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负面标签的消极。例如用“懒惰”“愚蠢”“无可救药”“比猪还笨”这样的词形容人。这样特别的伤人自尊,打击别人的自信,严重的还会摧毁别人一生,可想而知,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
学了两节课后,会是有这种自主的意思,觉察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会经过大脑过滤一遍。尽量做到客观评价,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应该算是学到一点皮毛了。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复杂性。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节《区分观察和评论》
期待下次学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