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今年已经读过的46本书里,有15本小说,其中不乏如《源氏物语》这样的大部头,也有吉卜林、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曾几何时,读小说就像今天问一个小朋友最近玩什么游戏呢一样自然。不知道是不是年龄或者被生活琐事干扰的关系,近年来读的小说数量渐渐下降了。有时候甚至觉得读小说是件很辛苦的事,这并不是说小说不好读了;尽管其中的跌宕情节让人甘愿投入自己的身心,但总觉得自己不是太容易心无旁骛地读,也仿佛那样的阅读不是我想要的读小说的状态。可能我选读的小说多少都与环境有些许的隔膜亦未可知。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读类似于马洛伊·山多尔那样的小说,或者如今年读的王朔的《致女儿书》——看似不太容易读的小说。主动给自己制造阅读障碍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自虐。
昨天下午坐在出租车里,跟着司机师傅听了一路的《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当初我也看过原著,并且身为东北人读起来会更加亲戚。在我的儿时环境确实非常乱,治安也极为粗糙。那个年代没打过架流过血都不好意思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心得”。只是我这一茬人年纪还是偏小,没赶上更为暴力的更早的年月。那也是另一种大时代的裹挟,以粗糙、暴力、混不吝为骄傲的时代,说起来会让今天的小朋友们恍如隔世。或许在今天很多落后的小城小镇仍然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样的书,我猜大多数人读起来都是很爽的,不管长大后读了多少世界名著、受了多少阳春白雪的熏陶,爽就是爽的,它从来不骗人。只是爽之后的空洞、乏味是儿时体会不到的。
写写对于小说的感想也是因为这几天读了胡适的《四十自述》和现在正在读的唐诺的《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算是一个对于小说的综合感想吧。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开始发觉往往只是一板一眼地写一本书的读后感似乎略显呆板了,毕竟诸多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时下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读书人在宣扬读书的好和妙固然很好,但我们读者也不要忘了,不管什么书、哪位作者的什么思想最终不过是方式方法,是工具,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的工具,同时要小心被书籍反噬。如果读得自己菱角全无便得不偿失了,重点是此反噬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而不是它有一天突然告诉读者“我要开始反噬你了”。所以,在读书人的义务上,除了要多宣传多分享好书的同时,还要加上一条:时刻警惕自己也告诉他人不要被书籍反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假,但无数次被吞没、幻灭也是因为这个充满迷惑性的阶梯。
同样的道理,前几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心理学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做,当我们想了解时自然是去咨询专业人士或去找专业书籍、视频来读和看(尽管总体上我们还是视而不见的状态)。但同时,我猜如果作为专业人士的话,是否有义务从专业角度去减轻人们无为的心理压力呢,这也是我前一阵读了一本名为《正常的另一面》的书联想到的。作者主要从生物学、基因学和遗传的角度分析人的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现象,让我们知道了人的很多外在表现其实是有内在原因的。如果我们能将其捋顺出一些道理和思路,起码......做了应该会比不做要强吧。
各行各业的人偏爱把什么事都用一个金字塔状的模型来表示,我对此有些怀疑。毕竟在“塔尖”上的少数精英是稀有的,那芸芸众生们要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找到并落座于自己的位置呢。我常常幻想有无数个堆叠在一起的小格子,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格子里按部就班地生活,有雄心抱负的人自然可以向上爬,反之安分守己的人也挺好,也能得到环境的包容和认同。当然这个设想很简单粗暴了,也无从实践。只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和个人能多一些理性思考和探讨,少一点情绪式的互掐,“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