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感”到“看见”:一场关于体面、责任与爱的自我觉察

近来心绪浮躁,我试图在关于自我认知的书籍中寻得一方宁静,渴望心态能因此更为平和。

昨晚,一个关于过去的领悟悄然浮现,我很想与先生分享,可惜夜已深。希望改日倾诉时,他能报以理解,而非又一盆冷水。

这个领悟,关乎我过去一个强烈且固执的“反感”——每当先生提议带朋友来家,我总会生出极大的抗拒。我反复自省,那份情绪并非源于对他朋友的不满,其根源,深藏于我的恐惧与自尊之下。

昨天,我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

第一层,是“完美的投影”。 在我眼中,先生于外人而言是近乎完美的。我内心深处渴望维系他的这份光彩形象,唯恐朋友踏入门槛,目睹屋内的凌乱,便会将这“不完美”的标签贴在他身上。在我的认知里,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家都杂乱的人,其能力与可靠性难免遭人质疑。

第二层,是“性别的桎梏”。 我从小耳濡目染的范式是——“家”的整洁,是女人的天职与脸面。我极度恐惧外人将眼前的狼藉全然归咎于我,视我为失职的主妇。那种时刻,我既无法辩解,更无力挣脱这沉重的刻板印象,羞耻感便油然而生。

第三层,是“礼仪的枷锁”。 我认为,邀请朋友来家,核心是给予对方舒适与愉悦。呈现一个脏乱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怠慢与失礼,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因此,当先生轻松地说“我不在意”时,我非但没有感到释然,反而更坚定地认为他“缺乏常识”,无法与我共担这份对于“体面”的焦虑。

最终,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终点:我那摇摇欲坠的“面子”。这次剖析,让我终于看懂了那个曾经被情绪裹挟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10106 事件:送孩子上学的前一刻,我在卫生间听见儿子在房间发脾气,妹妹说哥哥穿不好袜子而发脾气,我顿时火...
    Selena_5b5g阅读 2,750评论 0 0
  • 亲密关系是人间最大的幻相 文/张德芬 导语:亲密关系是人间最大的幻相。表面上夫妻、伴侣生死与共,执子之手、与子终老...
    aya1212阅读 8,971评论 0 9
  • 2022.9.3 一、事件:今晚练字 二、应对:一致性 三、我的感受:喜悦、欣慰 本体感受: 对方的感受: 四、想...
    左静阅读 2,773评论 0 0
  • 当我们愿意停下来聆听,也许能重新遇见那个被忽略的自己 我们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太习惯压抑、习惯顺从,以至于忘了自己也...
    藍嵐天空阅读 44评论 0 1
  • 我要重建我的生活,这个想法本身就让我充满活力与希望。 生活的重建首先是一种内在觉醒的力量,是一种想活的更美好的...
    冉妈拾月阅读 3,69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