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愿意停下来聆听,也许能重新遇见那个被忽略的自己
我们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太习惯压抑、习惯顺从,以至于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顾。
这是一场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也是一场让情感重新流动的练习。
今天早上,第一次参加了团体咨询活动。老师非常贴心地提供了回放,我也一开始就带着专注的心情收听。不过中途因为工作暂时中断,再回到画面时,心情已经有了落差,听着那些分享,竟无法像先前一样产生共鸣。
于是接近中午时,我决定重新再听一次。
这一次,我很专注地聆听着五位勇敢同学的分享。他们谈到内心的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感受到的无力,以及对自身情绪的忽视,甚至还有对父母的愧疚与恨。这些情绪,层层堆叠着,也深深触动了我。
我仿佛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以为已经跨越的议题,原来仍静静地躲藏在心里,等着被再次看见。我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情绪,一直都缺乏关心,也习惯性地压抑感受。
这些年来,我总是不断练习转念与转化,努力地在成长的路上前行。可当老师点评到——有些父母在述说自己辛苦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对孩子的情绪索取,而孩子则在无形中选择了顺从——那一瞬间,我的内心像被什么撕裂了一样,忍不住掉下眼泪。
我终于明白,原来那就是「小大人」的状态。在还来不及理解自己之前,就已经开始承担他人的情绪,学会了照顾,却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我也逐渐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对两人相处感到抗拒。原来童年经验告诉我,当只有我们两个人时,就是我需要付出的时刻。而当这份付出疲乏了,或感到自己给不出时,我便选择沉默,甚至逃离。因为我不擅长说「不」,所以干脆不出现在那样的情境里。
这让我看见,自己对情感的压抑,与对情绪感知的迟钝,不是因为我没感情,而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情感,实在太随便了。我从没好好对待过它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自己重新经历了无力、悲伤与痛苦,也真切地链接了同学们的情感。同时也,看见了自己的课题与转化的起点。
虽然一边听着一边哭得淅沥哗啦,但当眼泪流过,心也慢慢变得轻盈了。身体松了,心也柔软了许多。
很感恩有这个缘分可以参与团体咨询,接下来还有两天,我期待自己继续勇敢地体验与学习,把自己一点一滴找回来。
也许你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也许你已经走过一段路。
无论你在哪里,如果这篇文本有陪伴到你,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感受。
愿我们在彼此的故事里,都能找到一点点力量与安慰。
写字的人|持续练习觉察与温柔
喜欢透过文本与自己对话,也愿意让真实与脆弱流动成力量。
愿在日常的缝隙中,陪你一起慢慢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