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唯有努力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雪,我初中同学。她读初二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稳定的工作。姐妹四人,当时大姐已上大学,二姐那年高考,妹妹上小学。母亲权衡了许久,最终决定让她初中毕业后上了县里的技校。但读了技校的雪并没像大多数同学那样,毕业工作后就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而是一直坚持自学,最终通过自考拿了医科大学的文凭和学位,比我们这些全日制毕业的大学生都早地评了高级职称,现在,雪又已是了一所乡卫生院的院长,
强,我高中同学。说实话,他实力比我强,可运气没我好。高考时我考上了师大中文本科,他只上了英语专科。回到家乡两年后,政府招考公务员,强顺利考上,并以他的干练踏实赢得了领导赏识,很快被调到市里。现在,强已是省纪委一正处级干部。
琴,我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一县中,后又考取了教育学硕士,04年去了京郊一中学。而11年我在网上查资料时,竟直进了她的博客,我这才知道她曾获得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又读了北师大的博士。现在,雪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名教授。
世上没有任何一份好运来得容易,人生也没有近路可走,而一个人,越勤奋,越努力,越优秀。
想起自己。
我大学毕业那年,就业形势非常好,同学进京的进京,留市的留市,而我遵从家人的意愿带着不甘心回到家乡。上班之初,看到办公室里那些年长的同事要么津津有味地谈论家长里短,要么积极认真地研究十香酱菜的腌制和毛衣的最新织法,我从内心里对这种生活充满了排斥。我不想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生活,我甚至固执地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那时的我有许多想法,我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我要成为有建树的学者型的老师。
我参加了英语本科的自学考试,两年半时间,九门必考科目中,有七科逢考必过,而英美文学和翻译接连考了两次都没通过。其实,现在想想,开始之所以顺利,一是大学时学的英语功底还在,二是开始也确实投入了不少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的琐事渐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渐少,尤其是两次考试不过,有些灰心,有些失望。身边也总有人劝我:一个本科在一个县级中学完全可以了,每次考试还得折腾去市里。
我开始动摇,而随后女儿的到来让我给自己找到了放下的正当的理由,而这一放下就成了最终的放弃。
全心工作吧。可是,当努力过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并不是你努力就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学校提前通知我准备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可是就在临近一周时,却又告诉我:学校慎重考虑后,决定派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去,你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
当时,我很痛快地就听从了学校的安排。可是之后再没有这样的赛课,我也渐知道这样的活动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多么地重要。而随后当我被评为县级名师时,学校领导竟又给我做工作让给一位年长的老师,说:你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
我的确太年轻,还没有名利的思想,只是想努力地工作,让自己有提升有成长,当然也的认可。可是,这一件件的事情让我很难过,觉得自己没有“出头”之日。那段时间,我很是失落、沮丧。
这时,政府又招考公务员,强给我打电话,说:我给你报了名,准备一下,好好考。那时我也确实动过离开学校换个环境的念头,可当这样的机会来临我又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学校生活,孩子又小,如果去了新的环境免不了又是一番适应,最终也没去参加考试。
我曾经对工作的期许,一是我的兴趣所在,二是能够促进我的成长,三是能够让我过上中等水平的生活。当一切并不如自己所想时,我却又找无数个理由说服自己,臣服于现实,安心于的苟且,寻找内心的平稳。当我在不断地努力寻找的平衡并最终得到平衡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离梦想越来越远,而离平庸越来越近了。可怕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也加入了讨论家常里短的行列,并乐此不疲……
想想自己其实并没有倾注身心去爱一样事情,没有用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更没有孤注一掷地坚持过。我总能找到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内心深处又常常为自己的开脱自责;常会跟别人比,可比后除加重自己的自卑,并没有激发自己去努力的斗志。有时想,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还有什么可努力的?全心地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吧。可心底却又总是有个声音对自己说:你还并不老,还得继续努力。
其实我不曾经历过真正沧桑,却还失守了最后一点少年意气,本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很多种生活,却把同样的日子机械重复很多年。我们都曾对生活怀有千万种期待,设想过自己人生的无限种可能,却在最应该奋斗的年华里,半推半就选择了安逸,在明日复明日中消耗了青春,殆尽了活力,从心灵到生活,变得麻木,为现状焦虑,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却又没有毅力决心去以改变自己。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而当你能够把握好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必须做完的事,你的生活才能真正属于你。
就从当下开始吧,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而凡事,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