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出生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健在,仍然还有一口好牙齿。由五个表哥家分摊时间赡养伺候着。因疫情,我在外地没有回老家,说来有近三年的光景,没有见着她老人家了。去年冬天过九十岁大寿,特感叹留篇,不为佳作,是乃时间点的纪念。
《感叹姑母》
九十生辰客满堂,烛光摇曳忆神伤。
风云年代天昏暗,民国时期战乱荒。
更替政权难息寝,浮沉往事想凄凉。
多悲劳命多酸泪,半世春秋半病床。
(2021.1.3云南)
七年前姑母,也曾住过潜山南门口的一家敬老院。那是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五日的下午,回潜山办事后,特意进去看了一次。我是路痴,是由姑母的大女婿,就是我的表姐夫,由他领着我,找到那个地方的。记得当时,进大门,楼下门口,有两个身体看上很是健康的老大爷,正下着象棋呢,对弈正酣,一旁还有指手吵吵地过路人,围观看热闹,一点也不安静。我是斜着身膀挤进去的。
我上了二楼,楼口进去第二个房间,放着一横一竖的两张单人床。姑妈是坐在床中间的位置,眼睛紧盯着窗外,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好像能盼到有熟悉的身影出现。背是对着进门的方向。她老人家不会知道我去看她。当我喊出声时,我嗓子有点梗塞似的,姑母好像没有听见。当我拉住她的手时,姑母好激动呀!连忙在床头找东西。说是我二表哥家可可生小孩了,高兴地说我,是个男孩子伢。紧接着拿出好多糖果,“这是喜糖呀!”。她老人家的这个名为可可孙女真是不容易,两岁时自己妈妈得了胃癌不治之症,早早地离开了。当时她哥哥(我的表侄)才九岁。哥哥读完初中放下书本,就回到了农村。学了手艺,扛起家的责任,并鼓励妹妹读好书。妹妹也很是争气,初中毕业升高中考试,为全乡第一名。本可以上当时最好的重点高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一所民营私立高中,是因为可以免读书学费,还能倒贴一万元给家里还债。是因为当时两岁那年,全家人替那得了胃癌的表嫂(为可可的母亲)治病,花出的昂贵医疗费用,结果是人财两空。苦了我的二表哥,也难为了孩子,着实让人心痛。作为我的姑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看着幼小的孙子,和啼哭的孙女,有心痛中年丧妻的儿子。那一刻不知是怎样挺过来了。是常人总会领会处境艰难,忧愤填慵,跌跌撞撞,命运真的好苦呀!
我不由自主想起,姑父也是英年早逝,病逝那年才四十二岁。是农历一九六六年九月十二日,肝腹水病症夺走了不该终止的生命。病逝在安庆(市)的一所医院里,走时身边没有家人子女的照顾,孩子都小,姑母不能相伴病榻前,可能是一生的心痛。那时我的小表哥刚出生不久,刚过满月,未满四十天。姑母忍着巨大的悲痛,依然支撑这个家,夜深人静时,伴着孩子们啼哭声,也是声泪俱下,想之有多为凄惨。
姑父是新中国建立时就参加土改工作,官庄,黄柏都留有足迹,病逝时也是槎水人民公社副社长之职。工作积极,为人耿直。生病时,还坚持工作,带领社员抗旱保苗,月夜里趁着有亮光,数里路挑水入田。现在人可能会笑,那是多傻的一回事。可能那个时代的人们,就能艰苦奋斗,有无穷的力量。干部与老百姓就是休戚与共,共时克艰,没有因地位不同而有区别。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可以“斗天斗地斗倒老龙王”,没有困难不能克服地。
姑母一生有六个孩子,姑娘为长,再依次为五个表哥。长姐一九五一年生人,姑父病逝那年,长姐也还是十五岁女娃子呀?!于是长姐如母般地,分摊承受着母失夫、弟失父的伤痛,咬紧牙关努力打理这个羸弱之家。所以到现在,我这个长姐无论是家庭与社会,还是亲戚与朋友间,都赢有好的口碑,很是了不起。七十岁时随女儿乔迁宜居浙江嘉兴市,颐养天年。老天自有公道,心善厚德之人终结福缘,归宿圆满。
一段若梦般地思绪,掀开尘封已久,不为人知地艰辛岁月。耐人追寻,令人臆想落泪。似乎让我再次看到那双充盈着悲伤的泪水,坚毅的眼神,令人想之既有无奈与酸楚,也有生崇敬和赞誉。
后来我看不见窗外落下的余晖,道路旁边的路灯开始放着朦胧迷惑之光。姑母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手,硬要塞回我给的钱,“说他有,每月还有政府给的钱。”当我抽手时,将钱扔在她老人睡觉、休息与一起的床铺上。急匆匆下楼了。是在阳光城长表姐家用餐的。随后,是赶坐晚上11:45从济南发往昆明的K491的过路火车,睡在卧铺之上,俯听着火车带有节奏地律动,撞击着钢轨,声声颤心,思绪万千,黯然失泪。
后来姑母,听说姑母不住敬老院了,因为她们的孩子都是做老人了,出门打工也不行了,哥几个集体决议,分时间段在家有专职儿子或者儿媳陪护照料起居。大表姐说了一年十二个月,六大家每家抽人均为两个月赡养着,有时间出时间,没有时间出经济。姑母的共产党照顾的钱谁家照顾归谁领取,该出钱只能多出。
二零二一年大年初一,我拨通了现居住安庆的小表哥的视频,姑母过年是到了安庆,过完年的初四还是回到潜山。容颜还好。我的问候声,还听得清楚。我发给姑母地拜年红包,表哥一家人心痛我父母长期生病吃药,没有领取。
姑母六个子女,各家都是两个孩子,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各家也都是在放开二孩的政策下,也有二孩的曾孙了。曾孙曾孙女大些的也有在中学读书了,又在北京读的,又到浙江读的,也有老家的。孩子众多,我从来都没有计算数过准确数字。可她老人依然记得哪家哪家孩子的名字。清醒时还能说出大概的生日。
总而言之,终结定论,老了还是子女众多好,能搭把手的人多呀!多子多孙老有福,人多人旺力量大。有条件的地方,或者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职能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福祉政策。解决人口急速老龄化的难题。
(为宣传三孩政策而✍)
(2021.6.4 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