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纪录片创作》这本教材,教材专业性较强,以传授知识为主,言语谨慎专业,看的时候有些枯燥,但也从中慢慢品味出一点趣味。
书中介绍了纪录片的缘起和发展,介绍了记录片的各阶段的领军人物,介绍了纪录片的大致分类,都让我对纪录片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格里尔逊学派,在这里就谈谈我对格里尔逊学派的思考。
格里尔逊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叶,英国青年约翰·格里尔逊意识到了电影作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巨大潜力,首次运用了“纪录电影”一词,将纪录电影创作概括成“对真实电影做创造性处理”。他呼吁着摄像机和话筒应该从摄影棚出来,面向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
约翰·格里尔逊
我最欣赏他的这个观点——“电影是榔头,不是镜子”。他认为电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传家,其次才是艺术家。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以简单的镜头记录某一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突显其客观真实,但如果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让纪录片具有自己的思想,拥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就好像再水墨画里点上了梅花的绛红,感觉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格里尔逊学派完全脱离于娱乐性商业性的纪录片,展现捕鱼生活、住房问题、煤矿工人……这类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这也启示着我,将镜头聚焦于普罗大众可以接触到的生活会更加引起共鸣。但是,即使“正确比美重要”,也千万不可抛弃构图和蒙太奇最基本的艺术。最简单的画面加上精心的构图和蒙太奇手法,有1+1>2的效果。
格里尔逊学派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解说+画面”成为了格里尔逊式的同义词,影响了纪录片创作二十多年。但随着更多艺术学派的出现,格里尔逊学派还是显得稚嫩了些,正如该书最开始所说——“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