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参加了第十七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后,我储蓄了满满的教育写作热情,并于春节后开始为准备一本书稿而坚持日更着。
日更着,日更着,竟然觉得写作其实还蛮简单的。可就在4月17日后,为完成赴韶送教的讲座内容,一开始想着就停更一两天。去韶关时,还准备了手提电脑带过去,想着晚上可以写一写。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韶两天,或许是困于人际关系交往,而未能坚持最初带手提的初衷了。为了降低内心的罪恶感,我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那就允许自己再停更2天吧,回到家的当晚就继续写作......
18号当天回莞,预计着时间是足够用来日更的,可出了高速路口之后,就遇上了大堵车,先到雁田,再到益田,最后回到凤岗,估计了一下时间,大概用了2小时。一到车库,停好车,马上启程松山湖,去赴一场师徒之约。这不,日更又继续往后顺延了.......
那个周末,需要补五一假期的课,周末只有一天,上班之后的第一天,开始为准备研学材料而忙,同时又收到需要到深圳参加三天的培训。这不,日更又继续往后顺延了.......
在深圳培训的时候,我也是带了手提过去,但是依然没有打开过。每天下午下课之后,闺蜜就发出了邀约,计划着每晚的行程,于是每天一下课,直接去与闺蜜汇合,完全把日更一事,抛在脑后。在相聚的时候,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日更一事,想起时不经意间皱起了眉头,闺蜜见状,又主动找了话题,转移了我的注意力。
.......
5月2日,第十八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又在深圳开班了。在开班前,晓霞院长、程老师、师父等都聊起,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回炉再造。
对于,回炉再造,我的内心一直都有这一个念头,但我想到还不应该这么快,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以至于,5月1号,师父问我去不去探班,我一下子害怕到不知道怎么回复,苦思了一会,我只能轻描淡写回复一句:说出来就不是惊喜了。
昨日,看到宇晴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学员手里拿着的纸张,上面写着6个字,但我唯有对“苦写”二字印象深刻,仿佛瞬间解开了我一直把日更不断往后延迟的迷惑。如果我早点能明白,能告诉自己“苦写”,或许就能坚持每天写作了。
另外,我还从一个学员的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话:要过一种像作家一样的生活。我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但是当在朋友圈看到时,我瞬间觉得自己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5月1号,沈班长和我说:“师父的话,要与他同频才能听得懂。”我也就知道了自己没有在第一次听到就理解这句话的原因所在。
要过一种像作家一样的生活。
我想,应该是把写作融入生活,就好像一日三餐那样提上日程,如果是把写作当作任务,或许就会出现前面的多种波折,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而一日三餐,在我们的认知里,不管是多忙,都不会忘记一日三餐,总能挤出时间吃饭的时间。
我想,应该是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兴趣点,就好像是培养兴趣爱好那般。既然是培养,那一定少不了一开始的“刻意练习”,当练习得次数多了之后,量变势必会引起质变。
我想,更应该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我是被一次“用一种治愈的方式来写作”的直播吸引住的。一开始,我只是想通过写作来治愈自己,回想从校园到职场的这段职场之路,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工作很认真的人,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种表扬,一种肯定,在这种不断强化下,我对待工作变得愈加认真,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工作狂”。
曾经我觉得工作认真是一个表扬的词语,但看完《中年觉醒》这本书之后,我对该词又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对待工作应该要认真,但过度认真,就把工作当作生活了,这是万万不可的。从人生的平衡轴来看,除了工作还应该有家庭、子女、父母、朋友.......
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18期写作研修班,但通过看学员的研修点滴感悟,也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培训错觉。
4月26日参加的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的培训课程,胡老师说,在工作中要找回自己,要让工作为自己服务,这简短的话语,直接刺痛我的内心,恍然间才明白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一个胡同里,未曾走出来过。我也找到了一直困于自己的症结所在。
刚进入职场,自然少不了被工作占据生活的现象,但请相信,这是为了日后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自己,活出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5月5日,重新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