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浮生六记》是轻松愉悦的,卷一《闺房记乐》和卷二《闲情记趣》放在现在讲就是秀恩爱,不过这恩爱秀的倒也清新脱俗。
无论是夫妻二人论诗品茶、赏花吃蟹、妻子陈芸女扮男装一同出游,还是“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意,实在让人心生艳羡。
夫妻二人虽然清贫,却生活的颇有情趣。焚香插花,剪裁盆景,品诗论画,喝酒行令,甚至于呼朋唤友边赏花边烹茶煮酒吃肉,比我们如今的野餐还要痛快潇洒,当真是把日子过成了诗。而这诗样年华却大多得益于芸的俭省雅洁。自制梅花食物盒,用竹子和布条做遮拦和装饰,用藤本植物做“活花屏”……这些都无不将芸的心灵手巧,秀外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沈复好客,“芸则卖了自己的钗子来做沽酒的费用,没有半点犹豫之色”。更难免让人心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的感叹。无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当然,夫妻恩爱仅凭一个人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沈复对妻子也尊重爱护,与她平起平坐,让她女扮男装出游,才有芸在见到太湖后的感叹:“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凡此种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着实难能可贵。
书读至此,我对这神仙眷侣正羡慕嫉妒之时,文风却突变,从轻松明快切换到愁云惨淡。卷三《坎坷记愁》,记录了生活中的种种愁苦。先是芸因家公纳妾之事得罪了公婆,后又与妓女私下订约想为沈复纳妾,更得公婆憎恶;而沈复替人担保借贷,借款人却不知所踪。这些事情终致夫妻二人被逐出父亲之门,借宿于朋友之家。而沈复一直也没有稳定收入,终是穷困潦倒,芸客死他乡。这样的人生,从短暂的欢愉到重重苦难,当真应了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文章的卷四《浪游快记》则是沈复游历笔记。沈复一生与世无争,面对人生的坎坷也能淡然处之。你可以说他“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可以说他有才情,知冷暖。在当今社会,他算是一个文艺青年+暖男,只是这暖却有中央空调之嫌,因他在外地经商时对妓女喜儿的专宠,且经商所得都为妓女所花费,这一点真让人替芸娘不值。
《浮生六记》这样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让我们得以了解清乾隆年间凡夫俗子的爱与忧愁。
对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确实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有甘于清贫,苦中作乐的甜;有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暖。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但两人的精神世界是丰足的。生活拮据却还有弄花侍草的雅兴,没有多余钱财,就取可用之材做装饰,或许正是这些精神上的寄托才支持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吧。
至于沈复,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废柴,不能保家庭衣食无忧。有人说他知情识趣,坦然面对命运给予的苦。而我,却没来由想到一首歌: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 面对,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