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泰州阳明学功夫论简介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师从阳明先生,泰州学派的淮南格物说由心斋先生所创立。
心斋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於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则必爱身、敬身。爱身、敬身者,必不敢不爱人、不敬人。能爱人、敬人,则人必爱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爱我敬我,则家齐,一国爱我敬我,则国治,天下爱我敬我,则天下平。故人不爱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谓淮南格物也。
个人认为淮南格物说是对于阳明心学功夫实践的很好诠释,对于初学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讨论心学时经常提到的三个基本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往往忽略了万物一体之仁。淮南格物说则是直奔主题,不理解万物一体之仁,也就难以理解心即理。此理即是生生不息之道,即是万物一体之仁。物,也就是万物一体之大物。格物,就是格度体验到身心家国天下是一个整体,一个血脉相连的整体,是一个大物。这个大物有根本,有枝叶。心斋说,《大学》“格物”的物,也就是《大学》“物有本末”的物,而物之本在吾身,末在家国天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格物二字,即是这个体验,也就是明道先生所说的“识仁”。
有幸看到中山大学杨鑫博士“大人造命”讲稿,通过二年多来的学习实践,对于淮南格物说有了大概的了解,我在这里就自己的体悟作一个简单的摘要分享,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当下便是
(一)、放下矜持
《王心斋年谱》:
会诸友于金陵。黄洛村宏纲常讲不欺,先生曰:“兄欺多矣。”洛村愕然请示。曰:“方对食时,客及门,辞不在,非欺乎?”洛村谢过,先生笑曰:“兄又欺矣。”洛村未达。曰:“通变而宜,岂为欺乎?”在座皆有省。心斋和洛村对食,此时洛村不方便迎客,所以让仆人说自己不在家。这个是合乎时宜的变通的做法。如果直接和别人说:“我有事情,不方便接待您。”这就有些不礼貌了,别人听了也不太舒服。这并不是“欺”,但心斋故意说这是“欺”,洛村应当回答:“我这个不是变通而宜吗?怎么是欺呢?”但洛村没有这么回答,而是感谢心斋的指教。这个感谢,才是洛村真正的自欺之处。
心斋第一次批评洛村,是“引犬上堂”,把洛村隐匿在心中那点自欺搜刮出来,摆到台面上谈。在洛村心中的自欺冒出来的时刻,心斋当下给出了第二次批评。第二次批评方是真正的批评,方是点出了洛村的矜持心:学友切磋,信即信,疑即疑,一点苟且都要不得。如此才能赤诚地相待,切身地切磋。
“端起来了”就成了阳明先生说的“乡愿”,放下矜持,坦诚相见,这是功夫入门处。我们须放下矜持,才能承受心斋先生的指引。
(二)、“即尔此时便是。”
心斋的语录:
未达。
曰:“尔此时何等戒惧,私欲从何处入。常常如此,便是允执厥中。”
心斋的这个“即尔此时便是”成了泰州学派指点功夫的传统。这也是我们修习心斋之学,先要去领会的。心斋的这个“即尔此时便是”,当下即悟本体,就是个顿悟法门,对比金刚经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谛听的当下,前念易灭,后念未萌;不思善不思恶,复本来面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常人,没有这般的悟性,需从格物入手,老老实实做格物功夫,渐修渐悟中不断提升,改变自我,淮南格物说即是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讲解。三个功夫有个顺序,先从格物致知功夫入手,再去做诚意功夫,两套功夫做到一定地步,自然而然开始做第三套功夫了。
二、立本安身(功夫前的准备)
要做泰州学派的功夫,首先须了解什么是“身”。心斋说:“立本,安身也。”安身是做一切功夫的根本。在学心斋的时候,对“身”没有准确的把握,会造成实践上的巨大偏差,不可不慎!
(一)万物一身
心斋先生,把这个万物一体的感受称作万物一身。万物是一体,那就没有万物,只有这一个大物。这个大物,就像一棵树一样,有根本,有枝叶。这个大物的根本,只在我身上。
所以心斋认为:身心家国天下,一身也。吾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
心斋有一段语录:
格物,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为失本。
(二)安身是返回自身
心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引《诗》释“止至善”,曰:“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知所以安身也。孔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要在知安身也。
安身是安顿到原本就具足的地方。用阳明先生的话,即是安顿在良知上。我们如果真能体会到这个良知,那我们依照心中本有的这个良知去做事情,就好了。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心斋说的安身,也就是反身,返回自身。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安身是返回自身,回到本心。
(三)安身与通气
安身的人,气息是通畅的。这个贯穿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天地的东西,就是一个字:“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这个“仁”在不同的情景中的展开。这个仁,在孩子身上就是孝,在父母身上就是慈。这个仁,在天地万物上开显,天地万物整个在一团气息中,在一个大身体中。这个大身体是生生不息的,万物都在一身之中,都共同浸润在这个“仁体”之中,同时,仁体在万物上开显的形式又各不相同。这个仁体,这个生生不息的乾道,就像是一条地下河。这条地下河的上方,有若干口井。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口井,生生不息的仁体,会在每个井口里“发窍”,地下水会从井口出来。这个发窍的仁体,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良知。
(四)定静安虑得
反身,反己,在心斋这里,不是自我批评,而是返回自身,返回本己。身心家国天下是个大身体,这个大身体的根子在我身上。所以反身首先是返回吾身。在本(自己)上求,不在末(别人)上求。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得,是儒门重要的功夫。节录心斋的话,整理一下:
定:不求于末;静:不能挠己;安:首出庶物;虑:精义入神;得:缗蛮黄鸟。定静安虑得需要对照自己的身心,了解自己的状况,体会何为万物一身。能做到就是能做到,不能做到就是不能做不到,丝毫容不得做假。它给我们的功夫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带着这个方向,带着定静安虑得的视野,继续跟着心斋走。
(五)安身的效验
真的安身,真的通气之后,人应对事情会变得截然不同。比如面对梦境。有的人,梦到地震了,天塌下来了,或许在梦中惊吓,甚至惊醒,或者在梦中奔走呼号。而心斋遇到这样的梦,则是只手托天。
心斋有很长时间的修身实践。到了二十七岁,心斋“夜以继日,寒暑无间”地体仁。如此经过两年,到了二十九岁,心斋在梦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万物一身”:
“一夕,梦天坠,万人奔号,先生独奋臂托天起,又见日月列宿失次,手自整布如故,万人欢舞拜谢。醒则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而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切,因题其壁曰:“正德六年间,居仁三月半。”(《年谱》)
王心斋梦中只手托天,在梦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万物一身”。“夜以继日,寒暑无间”地体仁,这是真切的修身实践。只要信得良知完完全全,循着先儒的脚印,你一样可以体悟到“万物一身”。

三.第一套功夫:格物
(一)见善体仁
见善需要长期的功夫,不是可以见善就能见善的。见善需要一颗活泼泼的心,一颗通畅的心,一颗能感受到他人生命的心。这颗心,对常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千万不能心里想着,我要去见善了,就跑到大街上去见善。心斋说:“凡有所向便是欲,凡有所见便是妄。”有这个动机出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见善的功夫,一定是要外在的机缘触发才行。碰到这些外在的机缘,就自然打开心扉,接受这些机会,去见善,去体仁,去体会天地的覆载,父母的养育。每次见善的过程,都是格度体验身为本的过程。
(二)反观辞气
反观辞气即是通过反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背后的动机,心体的气息,来真实地了解自己身心的状况,真实地体验己身在家国天下中的位置。
所谓反观辞气,即是反思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动机在什么地方,是从哪里生起的。如果一句话,一个举动,是从良知升起的,这就是安身的状态;如果一言一行,其动机不纯然是从良知生起的,那我们就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念头是从哪里生起的。一个私欲引出一个念头,使得自己的心体处于一个状况,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机缘合适的时候做个反观内省,就如同播放电影慢镜头一样。这个过程能让我们真实体会到自己的身心在天地万物之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格物,是格度体验到天地万物的根本在我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心家国天下是一身。
反观辞气的条件——需要外缘触发,仁心发动。见善和观辞气都是为了“通气”。我们的身体和天地万物原本是相通的,都是被仁体贯通的。在仁体的贯彻之下,我们的感情发出来就会很端正。用阳明先生的话,“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常人常有见父不知道孝的时候,这是麻木不仁,气息不通。而见善,观察我们的辞气,都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通气”。格物,也是把万物一体的这个大物格通了,使它通气。观辞气正是从仁爱心的角度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仁或不仁),体察人一言一行背后的动机、发心——究竟是从仁体上发出呢,还是从私欲上发出。另一方面,和见善相比,观辞气更加精细一点。实际做起来,更容易把握。
观辞气要注意的三点:
1,观辞气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本身的动机就要是发自仁心。否则就是揣测他人,就入于方技术数,损害心性。
2,这和见善一样,也是辅助性的功夫,不可能单靠观辞气就从小人变成君子圣贤。这个功夫只是让人看到道路,看到身心家国天下一体的关联,看到人在天地间真实的处境。如果觉得自己是个小人,不要着急,不要担心。这是个好事情,因为如此,以后方能真实用功。须有闻过则喜的态度。
3,如果是观自己的辞气,一定不是言行的当下去观察,而要在事后观察。如果当下观察,就会影响人心真实的运用。如果我一边因为私欲发着无名火,一边体会这个无名火背后的动机很糟糕,这会让我变得很错乱,只会在这个火气上加上一些焦躁。这就是火上浇油了。观辞气一定要时候,机缘巧合的时候,外缘合适的时候,内心相对平和的时候去反观。这一点和见善是一样的。
(三)辨志
辨志,是要明确这一点是功夫的方向,这个志是宇宙生生之大志向,立真志即立本安身。只要以此为志向。初学者至少要知道,不是出自良知的,出自本体的念头,那就是杂念,就是我们功夫不到位,是以后需要转变的。淮南格物说的第一套功夫(1见善体仁,2反观辞气,3辨志立志)都不涉及何事改变,如何改变,只涉及格度体验。我们的体验要正,方向要明确。志向辨明了,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方向。学习如何安住于此生生不息之乾体,才能真实的改变自己。
辨志需在机缘巧合,心境较为平顺有力的时候,打开心扉,一任本心自己来做这个功夫。立真志,学真学;信即信,疑即疑,一毫不苟,此真学圣人者也。

四.第二套功夫:诚意
(一)、做第二套功夫前的准备——解缆放船
这个志向若不是植根于仁体之上的。只能是己身不够,气魄来凑,俗语里说的“酒壮怂人胆”。用一庵的话,他这叫做“气魄支撑”。气魄支撑自己,是支撑不了太久的,而且这个过程会给自己身心以极大的负担。做第二套功夫,首先要断绝这种气魄支撑。知道自己不孝顺,知道要改,同时也要知道目前自己就是个不孝子,而且不是那么容易改正的。这就是“详审去向,的确地位”。
罗近溪曾经告诉一位学友,要详审去向,的确地位。这位学友也学着做了。把以前气魄支撑的功夫全都放弃了,这就没东西可以支撑了,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叶扁舟,飘荡在没有边际的巨顷汪洋中,这是十分茫然而痛苦的。这个痛苦的感觉因为啥呢?自己本就是个不孝子,自己的整个生命状态就是不孝顺。以前没觉得自己不孝,现在知道了不孝。自己是个小人,这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但这就是事实!这个苦来自自己的好名好胜之心,一颗汲汲于做君子的心。
罗子曰:“汝若果然有大襟期,有大气力,又有大大识见,就此安心乐意而居天下之广居,明目张胆而行天下之达道。工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工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解缆放船,顺风张棹,则巨浸汪洋纵横任我,岂不一大快事也耶?”
罗子的这番讲解,是要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的状态。要做第二套功夫,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否则很难契入其中的精微指出。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套功夫做得不错,能够真实地格度体验到身心家国天下之为一身。这个解缆放船自然包含其中了。
(二)(诚意)之一一觉便消除
一觉便消除,是当下一觉。良知能觉知意之所发之是非,也是当下伴随性的觉知,而没有任何转念。
第一套功夫都是事后功夫,都是在反思的层面上用功的。而第二套功夫全是当下功夫,是在当下一觉中用功的。如果第一套功夫用在当下,那就窒碍了本体的流行——人如果一边在做一件事情,一边同时在反思这件事情做得对不对,那就三心二意,这事情就做不好了。如果第二套功夫用在当下,那就是功夫越深,越是精明,越是专注,越是以一种全神贯注的喜悦处理当下的事情。
正确的对待当下自觉的方式:
我们只要觉察到不对劲,那就是良知觉察到的,就是我们真正的本心觉察到的。这是十分可喜的。我们私欲萌动,没有察觉这时候,我们整个身心都是私欲做主宰。而现在觉察到不对劲,那就已经是良知做了主宰了。良知觉得不对劲,我们不要遮掩这个不对劲。就用这个不对劲的心去应事好了!这个不对劲的心就是良知呀。不需要另寻一个心去做主宰,良知现现成成就在这里。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一觉,便是消除,只要有这个当下一觉,已经是回到身本了。又回到了人心本然的快乐的状态。
一觉便消除,可能理解成一觉就已经是消除了,也可以理解成一觉然后再去消除私欲。(觉便然后除)但心斋的整个功夫中,一觉便消除一定是一觉本身已经是消除了。
一觉已除功夫的要点:
[if !supportLists](1)[endif]这个功夫是当下一觉的功夫,而且这一觉不是人为生出的一觉,只是本体自己觉醒的一觉。这个功夫,和转念、反思都不直接相关。
(2)这个功夫不能克制私欲。我一个好胜心生出来,一觉便消除,只是此时我不让好胜心做主宰。
(3)这个功夫的目的有两个:停止私欲做主宰、不断扩充心量。
不让私欲做主宰,则习染不会加深,也不会继续造业。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良知发用的过程,就是直心而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集义,就是养气。气量充足之后,私欲一下子荡然无存。养足本体之后,私欲再有,就如同雪花落尽大火炉,洪炉点雪,一点即化。
(4)这个功夫的前提是偏离了身本,和本体间断,和仁体隔绝。在这种情况下,本体时不时回来一下,我们也就顺势安住在了本体上。所以一觉便消除的功夫是功夫间断的时候才会做的功夫。如果一个人二十四小时都是安于乾道,他是不用做这个功夫的,也做不了,因为他没有感觉不对劲的时候。这个功夫就是在我们功夫间断的时候,立马又回到这个不间断的本体上来。
(5)这个功夫可以时时做,一觉就安住本体。这个是淮南格物初期功夫的主体,而第一套功夫则是辅助,那是事后功夫,还要时候机缘合适的时候。而第二套功夫则是真实地,不间断的,在我们偏离本体的时候回到身本体上来。所以第二套功夫要求我们不间断地做间断功夫。所谓的不间断去做,不是说我们每分每秒都要做。而是这个功夫不能放下。哪怕我一天只有一两次,甚至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一觉的功夫实践,但是我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这个功夫。也许一开始,一个星期一次,但只要这么做几个月,这个功夫就不会离手了。
(三)(诚意)之二——肯认真乐
诚意就是真实得安住于此万物一体之大身,真实地让自己的身心保持在这个真乐之中。
阳明先生说“乐是心之本体”,定静安虑得就是乐,也就是心之本体。
这个定静安虑得,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真乐。我们在定静安虑得的时候,肯认着当下;在觉得不太对劲的时候,一觉已消除,已然回到本体状态。这样,这个真乐可以周流不息。
淮南格物第二套功夫是不间断地做间断功夫,让心体保持在这个真乐中。这个不间断的间断功夫,越做,这个不间断就越是绵密,这个间断就越来越少。最终可以连成一气,昼夜都是这个真乐。这时候,就可以进于淮南格物說的第三套功夫了。
(四)第二套功夫(诚意)之三——诚意慎独
泰州学派说的意,就是本体,就是贯穿宇宙的仁,就是生生不息的乾道。前面打过一个比方。仁体,就像一条地下河。每个人的人心,是这条地下河上打出的井口。地下水(仁),从这个井口上喷涌出来,这就是仁体(亦即生意)在每个人身心上发窍。生意在小孩身上发窍,他就孝顺父母。仁体在母牛身上发窍,它就舔犊情深。仁体在春天的小草上发窍他就欣欣向荣。仁体在冬天的大地上发窍,它就一片白茫茫的,存续生机。整个宇宙都在这个生意之中。这个生意是全体宇宙的“意志”,在一气周流中生生不息的。同时,宇宙的生生,也就是世间万物一同之生生。这个“一同之生生”,不是说,大家都是小草,都是欣欣向荣。父慈子孝就是一同之生生。老人家就是希望小孩子快快成长,给小孩子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智慧,仿佛是落叶给树根以养分,滋养新的小芽儿。无论是新草(生长)还是落花(收藏),其主意,都是仁,都是良知。
万物一身之“生意”,此万物一体之仁;生意发窍于每一物之“主意”,也就是万物一身之生意。
泰州学派对意的理解,和通常的学说十分不同。这个意,首先是万物一身之生意。这个生意在每个人身上发窍,这就是本心了。(阳明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这个意义上的良知也就是这个宇宙一体之大生意。)这个生意亘古不变,甚至没有人类,这个生意还在。这个生意落实到仁心,自自然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这个意,是心的主宰,心是身的主宰。我们常说的直心而行,就是这个生意直接贯彻身心的一些活动——一口气通到底。(放在心学的框架中,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个诚意,不但是纵贯心意知物的,而且横向的也包含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包含着止于至善,包含着身在宇宙中的至善的安顿。)
天地间的生意,在人生上发窍,主宰着人的生命。在人看来,这个生意就是主意。
看这个“意”字,先看中间的太极,这就是生意。再看这个太极在人心的发窍,生意发窍为人心,这边是人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人心道心合一的心体。整个“意”字,也就是主意,良知。
意就是生意,宇宙本体,它发窍于人心就是主意。独体就是宇宙简易本体,《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乾,知掌万物,只是一阴一阳,春夏秋冬,十分简易。因为简易,知掌起来就十分容易。坤,化育万物,只是阴则收敛,阳则发散,春夏秋冬来感,便生长收藏去应,十分简单。因为简单,则顺从乾道就很轻易。这就是独体。独体发窍于人心,便是诚,是慎。诚意诚此意,慎独慎此独。
意就是独。生意是宇宙运行的明白简易,主意就是人心的简易,不作伪,没有任何私欲安排,简易直行(直心而行)。
(宇宙之意)生意——(真我之意)主意
(宇宙之独)独体——(真我之独)直行
生意下贯人心,生意便成了主意。生意发窍,则生机不断,无时无刻不在喷涌。当心发出喜怒哀乐的时候,一定是由主宰发出的。那个主宰就是生意,人有主宰,就是拿定主意。程子说: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即此也。这就是: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天地的恒常,就是天地没有造作,只有一颗生物之心,天地普泽万物而没有私心;圣人的恒常,在于他应对万事的时候,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没有私情造作。这就是《中庸》说的未发之中,中节之和。未发之中,就是独体,就是生意,中节之和,就是这个生意“一口气通到底”,万事万物各得其所。
如果没有这个生意(独体)做主宰,人情发动,只是乱发(自其私欲、气质之偏而发),怎么会有中节之和呢?所以存养这个未发之中,也是慎独的功夫。
淮南格物第二套功夫的第三点,诚意慎独,就是要敬慎此真体,不懈怠。在一觉已除的时候,不懈怠,安住于此;在肯认真乐的时候,不懈怠,安住于此。这个不懈怠完全是人人都有的能力——非不能也,不为也。
一觉已除和肯认真乐,是从正面说安住;诚意慎独是从反面说不能不安住。在我们一觉之后,有点懈怠不安住的时候,一想诚意慎独,那个安住于此的心便如磐石,坚固不移动。刚开始做功夫,这个敬慎的心,时时提起。但久而久之,敬慎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个敬慎本来就是真乐本体的一个面向,不敬慎,那个乐往往失之于狂荡,不是真真的发自宇宙生意的大快乐。

五:第三套功夫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淮南格物说的功夫理路
(一)、淮南格物三套功夫简述
粗略地说,淮南格物第一套功夫是格度体验到本体,第二套功夫就是时时刻刻安住于本体。这两套功夫是初下手要做的,第一套是机缘巧合的时候做,这个功夫是辅助功夫。第二套功夫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做,这个是主要功夫。在这个阶段,人的功夫还不是连贯的,人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安住于本体。本体常常间断,而人常常因本体自身的力量时时涌现,又回到本体。所以,第二套功夫,是不间断地去做间断功夫。不间断者,人不停地去做功夫,间断者,本体时时间断。
前两套功夫做一天,本体便存养一天,本体因而也连贯一些。比如见善体仁,渐渐可以从偶尔外缘触发,有些心灵震动,到见满大街都是圣人、天地万物依于己身、一人不得其所便如己之不得其所。肯认真乐,可以从零星的当下一乐,渐渐到二十四小时都在真乐中,时时刻刻都是直心而行,除此之外再无言行——而今只有良知在,没有良知之外知。这时候,修行可以进到第三套功夫了。
第三套功夫的前提是,功夫大体不间断。日常生活中,动静语默都是良知发动。有别于第二套功夫(间断时的功夫),第三套功夫是不间断时的功夫。第三套功夫是不间断地做不间断时的功夫,而第二套是不间断地做间断时的功夫。
这三套功夫,固然是一环套着一环的。但并不是要格度体验本体到孔子那个地步,再去安住于此本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格物体验到本体了,接下来做安住本体的功夫,可做着做着,对本体的格度体验也同时加深。随着这个格度体验的加深,在本体上的安住,也更加稳当确凿了。而正心功夫,也绝不是要人24小时全都不离本体才可以做的,人的整个生命状态,只要基本上不离本体,就可以做正心功夫了,而且你到了那个地步,没有有意去做正心功夫,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做正心功夫的。这三套功夫,并不是人的创造,而是宇宙生生之道本有之义。
因此,我们讲淮南格物功夫,是按顺序讲的。实际操作的时候,学友往往先做第一套功夫,做一段时间,开始做第二套功夫,同时第一套功夫也不放下。两套功夫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以第二套功夫为主。因为第二套功夫是时时刻刻当下做的,第一套则是靠外缘触发。两套功夫做到一定地步,自然而然开始做第三套功夫了。
淮南格物第一套功夫,是格度体验本体(宇宙一身,身为本,家国天下为末)。第二套是在整个生命不能安住于本体时,所做的当下安住此本体。第三套是在整个人生基本上都安住于此本体之上时,更为深入功夫(简要说来,即人的心性,人的生命,人类历史,天道这些东西彻底的合一)。
(二),知行传本体
1、间断本体与不间断本体。
淮南格物第二套功夫(诚意),是在本体间断的时候,不断地去做回到本体的功夫。淮南格物的第三套功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正心功夫)则是在本体不间断的时候做的功夫(至少在绝大部分时间是不间断的)。这是本体的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的本体,在心学中,都是良知,都是知行合一。但是这个知行合一,概念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知行合一称作:阳明学的知行合一(诚意功夫的知行合一,第二套功夫的知行合一)以及心斋学的知行合一(正心功夫的知行合一,第三套功夫的知行合一)。

2、心斋的“知行传本体”
阳明先生说心体的本来面目,强调的是心体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比如孝顺,孩提见父自然知孝,这个东西是不用考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会的。阳明先生用本体的这一特征来指点功夫,对于刚刚开始做功夫的人来说,本体时不时呈现,这个指点是很有效的。
然而,功夫做到不离手,不间断的时候,我们需要再深入探究一下这个心体的本来面目。心斋认为,这个心体不但是自然能“知”(实践面向),而且还自然能“教”(传道面向)。
心斋的乐学歌是第二套功夫的口诀。“不乐不是学”,如果不快乐,就是不是真的学问;“不学不是乐”,如果不合于圣人之学,则人的那种高兴,就不是本体的快乐,可能只是窃喜。到这个阶段,还要再加一个维度:如果不是传道,只是为自己而学,这个学就不是真正的学问,可能只是自私之学。出于自私自利的心来学习,这个身心状态即与道不合,这样的学习一定不是圣学。这样的学习带来的快乐,一定不是本体之乐。这是不传不是学,不是乐。同样的:不乐不是学,不是传;不学不是传,不是乐。
我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在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本身即是道的一部分,我们一言一行不知不觉的都在传道,唯有如此,这个快乐,才是真正的直心而行的快乐。我们快乐就快乐的这个传。(乐是乐此传)
同时,我们的传道的过程,也是在学道。因为天道本身在成就万物,我们只有在成就万物的过程中,在这个当下,才能真切地知道什么是学。(学是学此传)
又,我们传道,是传生生之道,是传天地成就万物之道。如果真正去给一个人传道,成就那个人,就是要让他也像我一样,像宇宙一样,也去给别人传道,也去成就别人。(传是传此传——传道也就是传这个师道)
把这三点和乐学歌整合一下:乐是乐此传、乐此学、乐此乐;传是传此学、传此乐、传此传;学是学此乐、学此传、学此学。
我们可以说:乐即是学、即是传、即是乐。
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我们从知行传本体上看。传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传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行之感化人心处即是传,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知之感化人心处即是传。
(三),动静昼夜
1、动静
功夫不分动静。动的时候也是良知做主宰,静的时候也是良知做主宰。因功夫阶段不同,动的时候或者静的时候,做主宰的良知,其状态也有所不同。
在本体有所间断的时候,虽不能够念念致良知的时候,也还是有很多良知做主宰的时候。比如肯认真乐的时候,一觉已除的时候,诚意慎独的时候。只要第二套功夫在身上,就是良知做主宰。只要良知做主宰,便是动亦定,静亦定,都是定于良知。这个时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做事情的时候,内心不为外界所扰乱,这就是动中有静;无事的时候,人不松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跃跃欲试的状态,引而不发的状态,充满弹性的状态,这就是静中有动。
罗子(罗近溪)用呼吸来比喻动静。呼气的时候,鼻头是温热的,在呼气的同时,胸腔越发难受,越来越想吸气。而接下来,正是这个想要吸气的势头让你吸气的。而吸气的时候,鼻头是凉的,这个时候胸腔也会感受到张力,越来越想呼气。而接下来,正是这个想要呼气的势头让你呼气的。人的呼吸,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动静也是这样,人没有应事的时候,良知一样活泼泼的。人无事时的良知越是活泼,那么他以这颗心应事,良知就越是运用巧妙;人有事的时候,良知未尝不宁静,那么他事情处理完了之后,以这颗心自处,则静中的趣味就更深远。
程子《定性书》说,动亦定,静亦定。伊尹傅说之动静皆定于自身之操守,也就是知行本体;而孔子之动静皆定于知行传本体。
2、昼夜
当第二套功夫做到几乎不间断的时候,功夫自然就不仅限于白天了。
上一讲,我们说心斋的知行本体(也就是知行传本体)时候讲到心斋对于知行的定义:行是天行健的行(也就是日夜不息,时时运行不间断),知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知(也就是阳明所说的良知知昼知夜,良知时时作主宰,昼夜不间断)。心斋的夜间功夫,即与此有关。
在我们做淮南格物的第二套功夫时,我们不间断地做。随着我们做得越来越严密,也就开始做梦中的功夫了。但是这个梦中的功夫也还是第二套功夫的范畴。等到梦中基本无梦的时候,才真正是正心功夫。到那个时候,刚刚入睡,整个人便是向晦宴息的状态,整个身体仿佛是一块正在解冻的冰块。而到了半夜,人可以感受到心中的意志开始升起来,仿佛一颗火苗开始慢慢燃起来,仿佛高山上有一点点泉水开始流出来。到了整个身体充满养气,充满春意的时候,人是自然起床的。这便是真正的夜晚的正心功夫。
淮南格物功夫做到正心,人便对整个生命状态有个整全的掌握。不但是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到了这个时候,人的一言一行都是确凿无疑的,都是良知发出的,都是在知行传的本体上的。

六 大人造命
1,生死
人在这个世上活几十年,这几十年的生活对有的人而言也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许多人,很在意生命,很注重养生,一切以养生为务,希望自己活得久一点。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最根本的东西,才能支撑起人的生命。
回到淮南格物说第三套功夫。如果体证到了知行传本体,那么生死便不成为问题。生的时候,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传道。除了传道之外没有别的事情。(这个传道,未必就是讲儒学,完全可以是寻常的生命活动。)阳明在龙场悟道前说,自己得失荣辱已经不滞留在胸中了,只是生死一念未化。而龙场悟道之后,生死一念便不再成为生命的困扰。直到去世,阳明先生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话。
2、心斋生命的最后几年——念念不及生死,念念唯传道
心斋先生是五十八岁去世的。对于心斋的朋友来说,这个时候去世,大家是很意外的。学友都认为心斋能长寿。心斋去世后,东廓先生(邹守益,阳明江右弟子),在庵先生(王玑,本是甘泉弟子,后又师事阳明),龙溪先生(王畿,阳明浙中弟子),三位先生合写了一篇奠文。文中说:“子善摄生,谓能永年,胡为遘疾,奄而化迁?呜呼伤哉!超凡入圣之资,龙马海鹤之性,闢阖经纶之才,笃实刚明之行。名潜布衣而风动缙绅,迹避海滨而望隆远近……”
淮南格物做到第三套功夫,则对自己的整个生命状态有个整全的、清晰的感受。
比如动静,人能体会到静中本有一个引而不发的动,在动的时候,这个引而不发的,潜在的动,从潜在的状态走到前台。由动而静也是。动时的这个动就是静时的动流转而来,静时的这个静也是动时的静流转而来。整个生命是动静周流不息的。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个自身周流变化的过程。
再比如昼夜,良知知昼知夜。并且知道阴阳二气在一天中的屈伸往来。知道一年中自己气息的屈伸往来。
三比如生死,人能感受到自己整个生命历程中,气息的生长收藏。心斋先生,四年前的突发事件,便已经让死时时悬临在面前,如此安住于传本体。东厓先生临死的时候,还在耐心地和门人讲解自己最后一丝气息消逝的经过——这本身就是在传道,是无行不与二三子。
阳明去世前也是如此。阳明去世前几天,先是和一位朋友在舟中讲学。那位朋友突然问起阳明先生的病情。阳明先生笑着回答:“所未死者,元气耳。”言下之意,我的生命早就将尽了,之所以没有死,是这个元气还没有消散殆尽。
在淮南格物第三套功夫中,生死问题大概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1对生命盛衰的清晰明白的感知。2个体生命本身不是那么重要,生命和宇宙合一。宇宙只是成就万物,人也只是成就万物。成就万物,在人来说就是传道。所以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传道。一切都是为了传道。生命之所以重要,因为舍此无以传道。同时生命亦不构成障碍,因为人念念所期,只是传道,不及其余(包括与传道无关的生命)。

3,大成学歌(寄罗念庵)
心斋集中讲淮南格物功夫的那四年,有一篇重要的文章,给只面授两日的念庵先生来印证淮南格物第三套功夫(亦即大成学)。
十年之前君病时,扶危相见为相知。
十年之后我亦病,君期枉顾亦如之。
始终感应如一日,与人为善谁同之?
尧舜之为乃如此,刍荛询及复奚疑?
我将大成学印证﹐随言随悟随时跻。
只此心中便是圣﹐说此与人便是师。
至易至简至快乐﹐至尊至宝至清奇。
随大随小随我学﹐随时随处随人师。
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罗天地真良知。
自古英雄谁能此?开辟以来惟仲尼。
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又谁知?
广居正路致知学﹐随语斯人随知觉。
自此以往又如何﹖吾侪同乐同高歌。
随得斯人继斯道﹐太平万世还多多。
我说道,心中和,原来个个都中和。
我说道,心中正,个个人心自中正。
常将中正觉斯人,便是当时大成圣。
自此以往又如何?清风明月同高歌。
同得斯人说斯道,大明万世还多多。
至此,淮南格物说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习心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是想成圣成贤,都已经在为自己画了个圈,有了分别执着就无形中束缚了自己。心学是无中生有的学问,唯有跳出这个圈圈,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内圣而外王。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在那里呢?淮南格物说最后已经点明了,大人造命----知行传本体,学是学此学,乐是乐此学,传是传此学。
从小我来说,我们学习心学,至少可以提升自我的心性水平,进而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为后辈做一个表率,传承一个好的家风家规,留一份精神财富给子孙后代。
从大的说,弘扬传播心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心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回迷失的本心。唯其如此,我们才可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也就是老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
重复一下:一切都是为了传道。生命之所以重要,舍此无以传道。同时生命亦不构成障碍,因为人念念所期,只是传道,不及其余。
布衣客 (净心斋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