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老师说我们做事的顺序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是:观察结果-研究原来假设-反思矫正假设
比如我出差想要帮助客户解决带浆的问题,我的假设是impingement和网清洗的原因,然后客户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复盘时,根据客户的结果研究假设是否正确,矫正假设。
如果是Routine的工作,那么假设已经显而易见,复盘可以从效率和质量两个维度进行。却不需要从假设的角度复盘。如果从假设的角度复盘,那么复盘就是从战略的角度进行了。比如我每天做小红书,假设就是我认为它可以帮我引流让我帮助更多孩子健康。如果这个假设正确我就持续做就好了,如果不正确,那么意味着我要通过其他方式引流了。
跟孩子写作业,我会复盘自己的语言、时间安排、孩子具体做什么、什么顺序、是否给予奖励,以及什么奖励。我没有预先假设,也就是没有设定行动计划,大脑里就会按照默认一个假设程序来做。
复盘孩子通常我会更具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比如孩子写作业很慢我会骂她们,那么反思后的行动就是思考慢一点,慢慢讲道理,而不是骂。
这样说,我觉得骂能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假设。
我以前也会复盘,为什么我要把自己计划的原因以假设的形式来说,它比策略或者计划更是事物的本质吗?如果不是,我做好自己的方式复盘即可,为什么要想自己做了做了什么假设?
我觉得复盘的层次其实不容,有些事情需要复盘假设(策略层面),有些复盘时间,有些复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