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一篇。
去年最后一个月,断断续续花了一周看完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荒废好久,最近重新捧起这本书,记录三条心动笔记:
1、在取舍态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这是一种对过去投入越多,代价越大的心理暗示。正因如此,有人无奈继续死磕不喜欢的专业,有人勉励苦撑没有心动的感情。
说来轻松,真正去放下的时候都是免不了纠结心疼的。想起自己离开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想到要放弃在一线城市和这个行业的积累、圈层等等,也默默地深夜哭泣,仿佛曾经加班到凌晨的场景都变成温馨感人的回忆,一夜心潮翻涌几乎没合眼,但第二天还是云淡风轻和老板提离职,虽然多少有些无奈,也丝毫不改变我放弃时决定,不管这之后是更好还是更坏,当我知道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就让自己漂亮地告个别。
后来我就有了种莫名的底气,对沉没成本再不吝惋惜,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和重头来过的底气,无论在原来的路上已经走了多远。
2、还是目标感,航行者异于漂泊者的最大特质就是有目标。
知道在哪里该坚持,在哪里该放弃,抵制与目标无关的其他诱惑,而非像漂泊者一样允许自己随意沉浮。
这一点已经在漂泊者VS航行者中做了详细阐述。
3、个人的内外统一:价格VS价值、社会我VS自我、公共价值VS心理价值
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而价值是来自于人的内在系统,我们会因为价值而产生幸福感,而感知到生活的意义。聪明人会根据价值来选择合适的价格,而不是通过价格选择不合理的价值。
如果让价格帮我们做了价值的判断,我们的生命将变得狭窄,变得无路可走,无法突围。因为价值出发所做的选择会令人找到自己,这种满足远胜过价格带来的满足和虚荣,所以一份本身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工作,让你充实和快乐,不仅只在拿到薪水时满足。最终我们渴望实现的是,内心的追求,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对应外界时的我们”的内外统一。
价值再细分为公共价值和心理价值,社会价值是外界所看重的,群众普遍理解的,而心理价值则具有强烈的个性化。Spenser选择在30岁花掷重金买心仪的跑车,而没有用这笔钱去投资,这是对自己心理价值的遵循。
每个人都在完成外界的期待和坚持做自己之间一次次地矛盾和抉择,我依然会选择遵循心理价值,忠于自我。大概是现在流行的“道系”精神吧。
书中还有很多妙语金句,接地气的小例子尽可体现出深刻的大规律。值得一读。
2018用这篇读书笔记开头,希望新的一年能活得更酷一点。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