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无赖派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道: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关的论文,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Compulsive repetition)”。指的是一个人会不受控制的重复一些曾经的创伤体验。
童年吃过很多苦,长大后很有可能会下意识的制造出一些同样的场景,让自己受到和小时候一样虐待。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比如,曾经被当众羞辱过的孩子,在他长大成人后,会下意识的创造一些类似于曾经被羞辱的场景,然后等待再次被羞辱;
曾经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无法获得关怀照顾的人,在长大成人后很可能和一个同样忙碌的男人在一起过日子,再次体验那种无人照顾,无人关怀的感觉;
小时候玩具总是被他人抢夺,长大以后也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争抢某些利益,这些都属于强迫性重复心理倾向。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自虐者的每一次强迫性重复,都是希望修复自己的内心损伤。
这些曾经熟悉场景一次次重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痴迷。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强迫性重复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同样具有生物适应性,一方面可能是自虐心理倾向在试图弥补某些童年阶段、原生家庭阶段的心理创伤。
用自虐修复自己的内心损伤
那些自虐人格的核心感受是,我不应该对任何人产生怨恨,这些痛苦都是应得的。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虐人格的形成与原生家庭阶段遭受的心理创伤有关。这种甘愿受虐的心理是本质是寻求恢复,或者是借此忘掉过去。
可能导致自虐人格的童年创伤:
一、家族癔症史
二、父母与儿童的早期冲突,包括对于生活和学习习惯的规范等
三、童年遭遇的挫折未完全排解
四、童年阶段有过未完成事件
自虐人格形成的性别差异
结合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和临床数据可以发现,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的女生养成受虐型人格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那些受过虐待的男生则更倾向于附和攻击者,亦或是变成和攻击者一样的人。
无论是哪一种,强迫性重复似乎都成为了他们心理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熟悉」的引力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所的研究者曾做了一个实验:
在制造出大量噪音后,那些在温暖和食物充足的环境里长大的小白鼠会立刻跑回窝里,其实这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但另一组在杂乱、缺少食物的环境里长大的小白鼠,即便你把它放进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它也会立即跑回自己的窝里。
不管窝里环境是舒适的还是杂乱的,被吓到的小白鼠都会立刻跑回去。那似乎是它们的“家”,对它们有种别样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的本质,其实就是对安全感的寻求。
这里的安全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中杂乱与危险并存。
人类其实是一种弱小的生物,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就会觉得自己一刻也无法生存。因此,我们无时无刻不把安全感放在第一位的心理需求。
越是熟悉的环境,越使人感到安全。因为在熟悉的地方,一切都是正常的,不会给我们带来陌生感,也没有未知和隐藏在暗处的危险。哪怕那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也依旧会给你很多安全感和底气。
一边是已知的折磨,一边是未知的恐惧,你是否确定自己敢于选择后者?
从容的新生
强迫性的重复心理倾向其本质也是一种对绝对安全感的追求,哪怕是一种糟糕的体验,但至少我是安全的。
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种过度的自我防御心理,这会使你受到的创伤成为你无法摆脱的记忆,让你痴迷于过去。
该怎样帮助这些受到心理损伤的人,走出恶性循环,重获“新”生?
这些遭受过伤害的人,始终藏在过去的影子里,曾经的记忆缓缓渗入当下的生活,这使得他们无法将以前的遭遇和现在受到的痛苦区分开。
想摆脱这种创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起一段新的关系,而且足够稳固。在这段关系里,我们得到的安全感会打破我们原先的自我隔绝,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认知,以从容的内心去迎接未知的生活。
当然了,这种安全、紧密的关系,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
那个值得你依靠信赖的人,一定要理解你曾经的遭遇和感受。
能够接受你一开始的防备和警觉。能够给予你信任和宽容。
在必要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在建设性的对话中,你会树立起新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