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社会影响力科学中各种引人入胜的洞察与见解。书中提到了众多科研成果和大量实验证明,表面看起来简单的事情,背后都暗藏一些原理,每一章节都发人深思,笔者历时近2月阅读完毕,强烈推荐。
说服是一门科学,而非一门艺术
从目录看起一共60章,笔者精简一些~
目录1、发挥社会认同的力量
何为社会认同:
指 当人们对某种行为摇摆不定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周围他人的做法,以引导自身的行为。
(笔者简单认为,该行为为“从众行为”)
目录2、巧用从众心理
针对潜在对象选择正面信息时,我们需要警惕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要着眼于个人最重视的群体,而是着眼于与目标人群最相似的群体
(笔者简单理解为,“同类比,更具说服力”)
目录3、避免使用消极标语
请不要传递消极的社会认同信息,而是要让信息受众者清晰了解应该采取或者避免的行为;(简而言之,正面传达)
目录4、肯定人们的积极行为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形成的行为水平会成为一个“磁力中间值”偏离中间数的人会向其靠拢--不论原来的自身行为好坏与否,他们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向“常规人群”靠拢。结果不仅显示了社会常规行为对人们磁场般的吸引力,同时也展示了在肯定人们的有益行为时,能够防止负面的消极影响~
目录17、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研究表明: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同时,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往往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当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比较有限时,企业的善行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做善事”能够“得善果”。了解企业CSR活动的消费者不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对于价格上升的敏感度也更低,在品牌遭到批判的时候,也会勇敢站出来维护。(CSR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思。)
目录20、先给对方贴个标签
“标签法”在商业谈判以及其他交往中,非常适用。研究发现,当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们看起来非常重视自己的字好不好看,结果是这些孩子居然会花很多时间练字,然而他们竟不知有人在观察他们。
实验表明:有时候无须主动给别人打上积极的标签,你只需要引导对方肯定自己的某些品质,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21、鼓励对方做出承诺
当人们需要预测自己是否会参与到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中,为了获得社会认可,他们不得不做出肯定的回答。这样他们履行承诺的动力就更强。
目录25、向讨厌你的人寻求帮助
研究表明:“已经给予你帮助的人比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向讨厌自己的人求助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转念想想如果你现在和这个人无法交流(或者一直都没有交流),那同样什么也得不到,最差的情况也不过如此了。
目录26、主动和陌生人聊聊
研究表明:主动结识他人的益处数不胜数,前提是在接触的前几分钟内,对谈话的内容主要以相互了解为主(笔者认为:与陌生人交谈会收集很多我们未知的信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的社交都属于“强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各自舒适及熟悉了解的领域,而恰恰能给我们最大帮助的往往是“人际弱关系”也就是来自于不了解的人提供的各类信息)
目录29、让第三方为你“代言”
“让别人为你代言”更能有效的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
目录32、多角度多方位倾听
听取反对的声音往往能够增加最后成功的概率。(反对的声音往往有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使你进步,一个就是拆台,哈哈 但笔者认为“忠言逆耳”,因此 要多听反对的声音)
目录33、找一个恶魔代言人
企业管理者可以从“恶魔代言人”的制度中获取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社会心理学家早就判断出,团队中即使只有一个异议者,都能够激发创新、更为缜密的思考。持多数意见的成员更为看重异议者真实的论据和立场,并认为其更有道理。当持多数意见的成员面对异议者,他们会试图去了解为什么异议者坚守自己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考量。(笔者认为:多数人站同一立场往往人的舒适度会增高,从众者的人均智商会下降,反而这时候持反对者,会有更充足的理由及更加有效的论据,简而言之类似于:利益均沾,人均责任降低吧~)
领导者的最佳策略应该是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所有同事和下属面对主流观点时能够直言不讳。如果决策的影响较为深远,寻求真实的反对意见就更加重要。
目录34、从失败案例中学习
培训失败案例会使大家注意力更为集中,体会更为深刻。
即:培训的意义就是要对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分析在同类状况中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避免。
目录36、“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两面性”信息的说服力,正面和负面的特点之间要建立联系。换言之,当提到了不足,一定要提与其相关的优势,这样可以消除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录39、利用相似性的微妙力量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发现了他人身上的与自己有共同点,例如:价值观、信仰、年龄、性别方面相同,他们会更倾向于跟从对方的行为。
目录40、模仿对方行为的好处
行为模仿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信任程度较高的氛围中,谈判一方才能放心地主动提出一些重要细节,从而打破僵局,创造双赢。然而:模仿是奉承的最高境界。
目录43、短缺就是价值
独家信息往往价值更高,说服力更强。
目录44、抓住人们生怕失去的损失厌恶心理
相比可能得到的东西,人们对于可能失去的东西更为敏感,这点也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验证。行为学研究人员丹尼尔*卡尼曼以及阿莫斯*特沃斯基首先测试并详细记录了“损失厌恶”现象,并诠释了众多领域的人类行为,包括金融、决策、谈判、说服,等等。
目录47、根据消费者的“唤醒水平”调整策划方案
陈述句往往比疑问句更有说服力,因为清晰的信息往往让人感觉踏实。当消费者“唤醒水平高”时,陈述句式的宣传语的说服力更加显著。有研究显示:人们在尝试说服自己的时候,将目标设定为疑问句的形式会带来细微而有利的改变。(唤醒水平就是指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简单通俗讲例如:内向的人本身兴奋状态就高(唤醒水平高)因此需要强烈刺激~而外向者就不需要)
目录48、简约就是力量
手写信息的说服力也受到了字迹的影响,一个人字迹越丑,其说服力就越弱。如果选择的表达简洁易辨、表意明确、读音流畅,那么信息就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也会因此更具说服力。
打印的信息应该采用易辨读的字体,说服力会大大增强。斯坦福大学进行的调查中,86.4%的学生承认,会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复杂的言辞让自己显得更聪明。
目录57、保持情绪稳定
当人们摆脱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各种情绪时,才能够根据真实的相关信息进行谈判,做出最佳决策。
最后,诚信至上是关键
违背是事实与诚信,并以此应用社会影响力原则,可能会有短期收益,但从长远看,得不偿失。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诚信礼仪可讲,那么就不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以真诚而长远的策略说服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产品或者提议。同时,作为讲道德的说服者自然可以放心,因为社会影响力应该是工具,非要用作武器的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说服力是一门科学,但它时常被当作艺术,这是个谬误。有些人认为自己对说服力一窍不通,实际上,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理解说服力的心理学根源,并且通过运用合理的方法,结合到实践中~
分享到这,欢迎与此书的读者一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