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的生长需要一种好土
>> 当一个孩子内驱力十足的时候,自律这种我们原本以为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达成的状态,早已成为内驱力的附加值,且已根深叶茂了。生命向前奔涌,川流不息,无法回头,唯有大自然与父母温暖深沉的爱永远抚摸孩子的额头,使他们的灵魂丰实、强健而沉稳,让他们未来之路宽广而平坦!
第一章 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力
>> 孩子什么时候听话?一定是自己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满足之后,感受到家长浓浓的爱意,在日复一日的贴心关怀和爱的浸润中,他开始喜欢上自己,开始爱这个世界,开始向外探索,开始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之后,才有学习的后天动力。这种后天的动力加上人类天生爱学习的原始动力,便成就了学习的内驱力之一。
>> 孩子任何一个方面的自律都能带动其他方面的自律,可以影响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 其实,了解孩子,主要还是通过陪伴和对话观察他的反应,留意他的行为,琢磨他的情绪,留神什么事令他兴奋,为什么兴奋,那意味着什么。这里面有个前提,仍然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不注意跟孩子沟通和相处的方法,孩子的心门始终对父母关闭着,或者父母一说话就令孩子反感,想要了解孩子就无从下手了。
>> 每当他讲自己对公司、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憧憬,他们将怎样努力奋斗,争取成为行业的翘楚时,我和孩子们听了,都在无形中受到感染,自己也愿意过这种有事可做、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生活,并明白只有努力行动才能实现心中的梦。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家长本身要给孩子做一个学习方面的榜样。
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特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广义的“学习”,阅读、健身、演讲、插花、绘画、瑜伽、修车、销售、厨艺、写作等正当的事情,凡是从不会到会到精益求精这样的过程都算学习。
>> 《颜氏家训》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 这时候,家长不能抱怨孩子脑子笨,说他无能,对他冷嘲热讽,刺激他往前冲,而是要耐心询问他,看看他的课本、作业和试卷,帮助孩子研究一下,看问题究竟在哪里。从精神上给他鼓劲,并从行动上想办法帮他打通障碍。跨过这道坎,孩子就会得到宝贵的自信心,学习内驱力便会开始生长。
>> 孩子写完作业后,可以看看这些好玩的书,或者让他出去玩,不要再让他做额外的练习了,心不在那儿,做多少练习也是无用功。
>> 孩子不是听不进大人和老师的话,而是因为成绩不好,总是听到大人训斥、轻视,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好堵上自己的耳朵,降低自己的自尊,织一层铠甲来保护自己。
>> 作为妈妈,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是你最重要的事情,为他抵挡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言语,力所能及地给他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温柔地提醒他找到自己的心,把心放在要做的事情上,哪怕看到他有一丝丝进步,也要变着法地赞扬他,给他鼓励,给他支持。
>> 内驱力丝毫不神秘,对于某些缺乏自信心、没有方向感的孩子,想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父母需要做的正是给他恰如其分的帮助,引导他付出一些努力,体验到“我能行”的滋味,尝到学习的甜头,获得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正向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在一次次从无到有、从好到更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心理自信,获得尊严。
>> 更多的孩子还是需要体验到自我价值,才能产生内驱力。
>> 爱孩子,无条件地爱,促使他建立自我意识
>> 他不必担心来自家庭和外部的压迫、控制、抛弃、嘲笑或轻视,展现出来的情绪是喜悦、恬静、充满活力的。这种不担心外扰的孩子自然没有内忧,就不会消耗精神能量,他的精神张力自然向内,逐渐发现自我。
>> 自我意识越强,与世界连接的欲望也越强,从而促使他发现属于自己的目标,跃跃欲试,渴望探索,专注于行动,内驱力奔涌。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小环境上,成为“园丁式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富有人情味的小世界,一个有变化的、多样性的、充满活力的小生态系统,那么,很多可能性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 尊重孩子,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有些时候的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和走弯路,允许孩子建立自己的节奏,休整、调节、充电,再上路。我想,这才是对一个独立生命最深切的体谅,最深切的尊重。
>> 尊重孩子,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有些时候的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和走弯路,允许孩子建立自己的节奏,休整、调节、充电,再上路。我想,这才是对一个独立生命最深切的体谅,最深切的尊重。
>> 真正被我们体贴和尊重的孩子,更敢于尝试,更愿意进一步努力,体验更努力和更加坚持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第二章 孩子充足的学习后劲从哪里来
>> 培养和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恰恰不能从直接监督孩子的学习开始。阅读、在大自然中玩耍、体育运动这些,使他们处在一种独立和安定的状态中,使他们在混沌中找到喜欢的东西,发现自我,追求目标,产生生命动力。再经过家长适时的外力推动,孩子便有了持久学习的热情。
>> 很多光环终将从他们头上褪去,唯有温暖、安宁、上进,对世界抱有希望的心支撑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 若有一天,你也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利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你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家庭是光,是热,是雨水,是土壤,是环境,家长的自我成长带动孩子的发展变化,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孩子,自然而然就长成了我们期待中的样子。
>> 所以,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真的应该谦卑一些,多了解一点,多去尝试,多去感悟。我们总是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想创造孩子,想雕塑孩子,想管束和“绑架”孩子。得不到自由的孩子反抗我们的看管和干扰,我们就歇斯底里,焦虑不堪。这是作为家长的悲剧。当我们把孩子的自由还给他,把眼睛转向我们自己,给他创造适宜的环境,启发他找到目标时,他的自律就诞生了。
>> 放任自流和自由。我们所谓的自由,是父母和监护人主动给予的,是基于同理心和共情而让孩子获得的自由自在和自然成长的环境。在孩子自由自在的状态下,父母需要审时度势和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但放任自流不是自由,也不是宽容,不是爱,而是一种缺乏监护的客观状态,是爱的缺位,也是自由的缺位。
>> 刚被种下的时候要用几根木棍支撑它,等它长结实了,风吹不倒、雨浇不倒的时候才把木棍撤走,让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们为什么一开始不给它全然的自由,栽下去就再也不管了?因为我们爱它,怕风吹倒了它,怕雨浇倒了它。不管不顾的放任自流不是爱,主动创造的自由才是爱!
>> 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质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 “做到以下三点,孩子就会考出好成绩”“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更聪明”“妈妈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一生”等。他们摆出一个观点,然后列举几个案例,就一本正经、斩钉截铁地下结论了。这些所谓的育儿观,既缺乏实际经验,也缺乏深入的调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会,更忽视了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幽微,仅凭两三个子虚乌有的简单案例就得出粗暴且似是而非的结论,不得不令人满怀警惕。
>> 这些所谓的育儿观,既缺乏实际经验,也缺乏深入的调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会,更忽视了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幽微,仅凭两三个子虚乌有的简单案例就得出粗暴且似是而非的结论,不得不令人满怀警惕。
>> 若说延迟满足好,可是有些受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因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和爱抚,压抑自己的欲望,变得对人冷淡而隔膜,对父母和社会都缺乏回馈和热情。
>> 哪怕是卢梭的《爱弥尔》和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作者的局限,但那些给我们火花一闪的灵感和启发的教育理念,那些跟我们心心相印的思想,总胜过局限和不足吧。
>> 孩子发展的助力在于父母的智慧、情感以及内心的激情,父母尤其是母亲独立的思辨能力、对事物的洞察力、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朴素的爱和真诚的表达,比任何理论都重要
>> 当我们学习他人智慧和经验的时候,应当虚怀若谷,敞开心灵,读进去才能得到启发。我们应当避免抬杠和钻牛角尖,避免思维狭隘、走极端。
>> 一个没有机会自我掌控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的。
>> 想要让一个孩子自觉于某件事,一是这件事对他来说不太难,二是他对这件事感兴趣,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引发钻研学习的动力。
>> 自信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但不是凭空来的。孩子有一分成功,就多一分自信,而这分强大的力量又引导他追求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多的自信又使他跨越更大的挑战,内驱力越来越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一个个挑战中,自律成了他取胜的必然手段,因为没有自律,所有的挑战都不可能成功。
>> 真正的自律是全方位、全身心的自律。一个自律的人,他不仅学习上有自觉性,在诚实、善良、坚韧、勇气、合作等方面也能真正地约束自己,能够慎独,这才是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孩子。
第三章 最好的养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 人的本性是:你越控制某样东西,对方越渴望某种东西,如果放弃控制,对方轻易就能得到,还有必要贪婪吗?看透了、放开了,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举。
>> 上天之所以送一个庸常的孩子给我,一定是看上了一位妈妈的育儿智慧还没有机会发散出来,许多潜能还没有发掘吧?如果再来一个天生优秀的孩子,要我这妈妈干吗呢?我凭什么有这么大福气?我也终于明白,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是有的,但极少。
第四章 慢成长的弯路,或许更有助于孩子成才
>> 那些被死死管住的孩子,那些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当我们把世界交给他的时候,他必定会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而那时的人生弯路,恐怕要走很久很久。对孩子放手,越早越好,往后就不存在所谓的弯路了。”
>> 那些被死死管住的孩子,那些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当我们把世界交给他的时候,他必定会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而那时的人生弯路,恐怕要走很久很久。对孩子放手,越早越好,往后就不存在所谓的弯路了。”
>> 人生根本没有弯路,所谓的弯路只不过是暂时慢一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正好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条路径。弯路之后,那种对事物的领会,对人生的洞察,更能促进一个人快速前行。弯路,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积累。当内在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对外在的世界有准确的判断,以决定自己如何走好下一步。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弯路,每一条弯路都是不得不走的。
>> 急功近利是内心缺乏力量的表现。对社会发展的无法把控、对自身的不了解和根深蒂固的虚荣,导致了我们内心的虚弱和恐惧,消耗着我们的力量,使我们焦虑不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 教育是一门艺术,傲慢的态度是行不通的。财富、学历和社会地位都与智慧无关,都不能让人摆脱焦虑,唯一的通道是虚怀若谷地学习和反思。学习给我们信心和力量,反思让精神成长,我们的心灵强大起来了,才更有力量克服孩子成长路上的问题。
>> 把控孩子只能导致孩子逆反,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只有从根本上尊重、理解他,把自由和自主还给孩子,并给予要求和规范,他才能真正地自觉、自律,获得良好的成长。
感悟:我小时候被父母管得太严了,等到快三十岁了才真正有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稳定。
也许我从小就是被打压着长大的,所以我是这段时间才慢慢领悟到“无条件的爱”是什么,也是最近我学会接纳自己了,才明白了接纳孩子是什么意思。
前几年我也总是很热衷于看公众号文章,现在也越来越觉得那些言论很偏激,就像本书作者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