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二年级冲突背后的教育叙事
在校园生活的日常画卷中,二年级学生间的一次肢体冲突,如同一粒小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看似平常的事件,却成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折射出教育过程中沟通、理解与信任的重要性。
那天中午,午餐后的校园本应是轻松的,然而小桐的告状打破了这份宁静。小兴承认打了小桐的头,却沉默不语不愿说明原因。作为老师,凭借日常的观察,我深知小兴是想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交友的渴望,他思维跳跃,难以与同龄人建立正常友好的关系。为了让小兴体会被打的感受,我让小桐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之后,安排两人在午休时冷静下来,书写事情经过、内心想法、打人原因以及对方的十个优点。午休结束后,一场班级讨论让同学们明白,用文明用语沟通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小兴也诚恳地向小桐道歉,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桐选择原谅,两个孩子重归于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原以为这场风波就此平息,没想到放学后小桐向爸爸讲述了被打的事情,家长的愤怒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面对情绪激动的小桐爸爸,我先共情他的心情,邀请他到班级详细沟通。我耐心解释处理过程,表明自己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以及根据不同孩子特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家长情绪逐渐平复,但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内向孩子可能遭受欺凌的深深担忧。
送走小桐爸爸后,我联系了小兴妈妈到校沟通。小兴妈妈表示理解,并承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还交流了孩子的其他方面,我及时肯定小兴的亮点,希望能助力他成长。在我看来,事情在学校已得到妥善解决,便未要求双方家长直接沟通。
然而,夜晚的复盘让我陷入沉思。二年级的孩子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同学间的矛盾本是成长中的常态,家长为何反应如此强烈?换位思考后,我明白了那份爱子心切。家长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关注的是整个班级,视角的不同导致了理解的差异。
第二天上午,我与小桐深入交流,才发现事情还有更多细节。小兴表示只是摸头并未用力,而小桐却感觉受到了击打,用疼痛级别衡量达3级,这说明小兴的行为确实给小桐带来了不适。交流中,小桐委屈落泪,经过引导,我才知道他难过的根源并非被打,而是不想让爸爸介入处理问题。他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希望爸爸相信自己已经长大,有能力解决问题。
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我再次拨通小桐爸爸的电话,委婉转达孩子的心声,并阐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小桐爸爸也敞开心扉,他的种种做法,是想让孩子知道爸爸永远是坚实后盾,担心孩子因年幼无法妥善处理问题,更因自己曾有相似经历,不愿孩子成为受害者,同时也想培养孩子“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底气。
这场风波,不仅是一次对学生冲突的处理,更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与亲子沟通的深度探讨。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处理学生矛盾时更加细致,既要关注事件本身,也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与家长沟通时,要充分理解他们的担忧,耐心倾听,建立信任。而家长们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如何在保护孩子的同时,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次经历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契机,他们在冲突与和解中学会理解、宽容与表达,在家长与老师的关注下,逐渐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校园里的每一次风波,都是成长路上的独特风景。当教师、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相互理解,这些看似困扰的经历,终将成为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