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如情绪价值、利益价值......。原文这样说:所有的社交其实都是平等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没有有效的社交。难怪我数学教资面试的时候会紧张会害怕,因为我和面试官的知识储备、经验上差很多,所以我不能在专业知识上侃侃而谈,自然就露怯了,所以很难平等对话(不知道考官的内心对我是不是不屑,哈哈)。
“年少时总会为情所困”,遇到合拍的朋友也愿意心甘情愿付出。初一那年,去县里读书,那时候不用在县里买楼、花借读费就可以去,我的宿友之一,我们共度时光,经常一起出去买东西、一起上学放学,我们都不是占别人便宜的人(蹭吃蹭喝),当然,我也不喜欢被别人占小便宜,但我挺喜欢和她分享的,两个女孩子可以和平相处,彼此温暖,那一定是一段很好的时光。后来我换地方住了,无意中得知她放学后自己回宿舍,所以住满半年,我又搬回来了。
正如原文所说——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学会另一个概念“义气、够意思”,并与“朋友”这个纯净的概念揉在一起,在其中加入公平交换的机制。而问题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根本就没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使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也可以瞬间体会。于是,开始有了背叛、欺骗、伤害、失望和愤世嫉俗。
我付出了真挚的感情,如果在故事里,也一定会得到朋友的回应吧。可是在现实里,等我搬回原来的宿舍,我发现她已经有人陪伴了,一个高年级的女生,我习惯不了三个人的友情,所以每天早上我们并没有在一起上学,晚上也不曾一起放学。久而久之,我由伤心到绝望,写了绝交信,也伤害了她,时间啦长、关系的疏远让这段友情已再无挽回的可能。甚至我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她人的友好,我高中没有玩得好的女性朋友。到了大学,才有改善。
人到30岁,在生活上、经济上独立以后,也就是越来越不依赖朋友,对朋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我身边的朋友变成了我孩子同学的家长,友情中最有价值的是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在相处中探索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