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两个班的孩子合在了一个教室里。这将是一节怎样的课堂呢?我很恐慌,更担心hold不住,要知道这两个班的课堂是怎样完全相反的风格呀,我把这两个班融合,不能不说是对自己的挑战。
一班上课时闷声不语,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孩子,给人感觉就是缺少活力、中规中矩的那种。二班上课“蛙声”一片。问题只要提出,总有人积极回应,但这种回应是学生声嘶力竭的呐喊,是目无纪律总想表现自己的那种。不管是哪种,都让人头疼不已。而这两个班的合并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不敢想象:人满为患的教室,(一班教室是主场,二班有部分孩子的加入,座位超拥挤的那种),课堂特色各异的学生,让站在讲台上的我心头一惊——我为什么要拦下这个活儿呀?但是事已至此,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进行下去。
“同学们,今天情况特殊,咱们俩班的学生一起来上这节课。咱们俩班比一比,看看是一班同学表现好,还是二班同学表现好。今天人很多,看着大家的眼睛,老师相信咱们大家一定能做到认真听讲,给老师点力量:咱们能做到吗?”学生倒是很痛快地喊出了“能”。“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一班的同学遵守纪律,回答问题可以更积极一点,二班的同学回答问题积极,但一定要遵守课堂纪律哟。”
接下来的课堂,我使出“挑拨计”:一班的同学听很认真,你看×××、×××……都在认真的做笔记;二班的×××、×××……多遵守纪律;一班的×××今天一直举手想回答问题,点赞;二班的同学虽然坐的位置不舒服,但是连乱动的都没有,不错;一班有人在发呆跑神哟;二班有人坚持不住了,可以活动一下,但不能影响到别人哟……或投上鼓励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或伸出大拇指,或给点掌声……让“一班”、“二班”这两个字眼在我时而表扬、时而批评的语气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节课的氛围相当的好:没有学生互相交流(这两个班挨着,很多孩子都是认识的),二班也没有乱喊乱叫的情况,一班举手的好像也莫名的多了许多,即使偶尔有人由于新奇想和别人说话,由于我的“挑拨”,他也会低下头反思,用行动认错……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完全体会到了集体存在的意识,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很珍视老师(特别是共同的老师)对自己班的评价,不敢,更不愿意给自己班抹黑,这是他们从内心深处自愿地、主动地、积极地用自己的行动在维护自己班集体的荣誉,这将使孩子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归属感,会更加用心呵护这份荣誉。
我们教师要努力尝试用好这份荣誉感的效能,探索归属感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中价值。
Y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