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先生指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具体表现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文学作品形式的主要因素有语言、表现手法、结构和体裁。”
一堂教师感觉“教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学生“学得好”的课。
孙绍振先生也认为:“老师的任务,就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王荣生曾说:“语文教师的责任,恰恰在于把学生本来不喜欢的东西,通过教学变成他喜欢的东西;恰恰在于把学生本来不能理解、感受的东西,通过教学变成他能够理解、感受的东西。”
“装神弄鬼”的课,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遮蔽性。要么祭起“人文”的大旗,以“灵魂”“生命”“成长”等道德说教为名,无视语文学科的“特质”。
更关注的是,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老师想教什么,事实上教了什么——是不是在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借助语言文字,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我揣摩着名师们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个细节,咀嚼着一字一词一句中言简义丰的魅力,欣赏着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不着痕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甚至课堂上的一个瑕疵的处理、一个缺憾的修补,都是那样的自然可亲——语文课,是这样的实:厚实、扎实、真实。
作为教师,不能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面对,那些缺点便根深蒂结并可能疯长;倘能够以己为镜,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发自内心地萌发涅槃的欲望,从自我感觉甚好中走出来,重新打量自己,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