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第三章:根本性书籍的研读。
什么是根本性书籍?书中这样说: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对教师而言,根本性书籍可以是《论语》《道德经》《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是《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唐宋词十七讲》《孩子们,你们好》,可以是《静悄悄的革命》《爱的艺术》等。
根本性书籍拥有良好结构、讲述根本概念、阐述根本问题,这些根本概念构成的基本理论便于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纷繁复杂的问题。
从小到大,阅读过许多书籍,可是,读了文章之后,我就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根本性书籍是什么呢?是儿时阅读的连环画还是跟着父亲阅读的一些演义之类的书呢?是上中学时阅读的流行的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偶尔阅读的一两本中外小说作品呢?是上师范时阅读的学科专业类书籍还是自学考试时苦学的一门门专业课程呢?是工作后阅读的各类教学杂志还是一直没有放弃阅读的《读者》类杂志呢?百思之下,似乎真的是难以找到哪一本书是我刻骨铭心的,难以找到哪一本书自己用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去研读,难以找到一本帮助我解决工作中的各类现象的书籍。我的根本性书籍是什么?以往所读的各种书籍真的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没有作用吗?自己穿的鞋合不合适自己清楚,自己阅读过的书对自己的成长有没有用自己也清楚。毋庸置疑,作用肯定是有的。但是,没有研读,没有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对根本性书籍深入解读,就难以达到思考的高度,也就没有对书中根本性概念的运用深化,所阅读到的知识充其量只是在头脑中有了一定量的储备,但缺少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时常为课堂中学生不回答问题而焦恼,为学生的违反纪律而头疼,为不适应新课程新高考出现的新变化而感到焦虑。其实,我们每天所做感到力不从心的事情归根结底,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深厚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心理、对教学规律缺乏最根本的了解,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最基本的一个选择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能手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十分精通,以致他们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过程中,可以不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教师阅读地图》中也提到了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管理、教育视野等)、人类基本知识(从事各种职业所具有的人类基本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何曾认真地阅读过一本课程理论的专业书籍、认真阅读过名师的课堂实录类书籍、认真阅读过教育教学管理类书籍、认真阅读过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呢?从这个角度分析,无论是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还是人类基本知识都是贫乏的,没有深度的积累,没有深刻的思考和解读,自然而然就感到适应教学变化的难度了。
书中提到的水心老师的《我的阅读史》一文,就讲到她是一位科学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参加县级赛课的教师突然生病,她被拉去当壮丁,凭自己直觉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成都市当年的语文赛课一等奖。她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她丰厚的阅读史。这也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应该如童话般美丽,每一个孩子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节课都是我们用自己准确流畅的表达语言、对学生真诚信任、用自己的丰富知识演绎的充满魅力的舞台。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面对新高考新课程带来的挑战,我需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根本性书籍,不断地在阅读中修炼自己,提高能力,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