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频梵工作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去梳理今天的计划,而是打开自己的时间日志表,记录自己到公司的时间。
一开始,他的同事都会感觉到很奇怪,记录自己来的时间能有啥意义?你要知道去查看钉钉的打开记录就可以了呀?
对此,杨频梵并不做过多的解释,他知道,对于不是一个频道的人,再多的解释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弄不好只会给自己添加情绪阻力。
所以关键的是,并不是你做的事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你是明白自己为何这么做。
//01//
对于杨频梵来说,简单的记录一个自己到公司的时间,肯定毫无意义,但是如果把每一项任务的工作时间都记录下来,并且进行统计和分析就是有意义的。
这样他自己的时间开销,以及工作效率就会非常清晰,最后再加上简单的分析和反馈,就能通过数据体现问题,来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就拿上个月来说,杨频梵在公司待的时间有301.42个小时,其中工作的时间有260.33个小时,但有记录的工作只有224.20个小时,工作的效率只有86.12%,其中有36.13个小时不知道干啥去了。
对于这个工作效率而言,杨频梵基本上是满意的,毕竟第一次记录的时候,他只有可怜的70%,现在他的目标只需要达到85%以上就可以了,毕竟在工作交接的时候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所以以现在的数据来看,杨频梵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好像也并不差。按照他一个月休息四天的节奏,他平均每天也有8.6个小时有效工作时间,这已经是比大部分强了。
但再继续分析下去,问题就来了。根据他的统计,在这有记录224.20个小时中,他有53.32%的时间是花在了哪些重复性的工作上,另外还有15%的时间用来处理突发情况;只有不到20%的时间,是用在创造性工作上,就这其中还有近10%的时间是用在开会讨论上的。
而只有创造性工作,才能让人成长,让初创企业快速发展,但就现在这个创造性工作时间占比,几乎可以说是让在自己,让企业在停滞不前。
所以杨频梵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招人来接过自己手里的重复性工作,把自己从这些不能在继续增加价值的时间中解放出来,然后去用于更有价值的事上。
其实如果公司就是杨频梵的,好像不需要数据也行,毕竟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忙嘛。
但他有自己的合伙人,他需要去说服别人,需要告诉自己的同事,不是因为自己效率不高,也不是因为自己偷懒,而是事情真的有这么多,所以才需要去招人。
如果还需要详细的数据,比如你的重复性工作时间,到底做了哪些事?这些事的效率是否真的提高了?或者真的是必须要做的?等等,只要你需要知道,都可以帮你找出来。
//02//
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杨频梵是在《奇特的一生》中学到的,这本书讲述了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
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自己每件事情的花销,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此来不管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对未来的计划。就这样枯燥的事,柳比歇夫一直记录了56年,直至自己的逝世。
到后来,他甚至都不需要看表,就知道自己在每件事上花费的精确时间。这种时间感知能力,真是叹为观止。
但杨频梵也并不是看过这本书后,就立刻有了行动和改变,而是在心底里了埋下了这么一颗种子:噢,原来时间还可以这么记录;原来还有人这么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后来他也学习了很多其他的时间管理方法,比如四象限法,番茄工作法,清单法,甘特图发,时间轴发,以及王潇的五种时间等等。
每一个时间管理方法都很好,只不过杨频梵无一例外的,都没有坚持下来。
他后来总结经验的,认为问题并不是出现在方法上,而是在时机上——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的能力还不足驾驭这些工具。
厚德载物是杨频梵秉承的一种信仰,一个人只有德行足够好,才能驾驭的了足够多的物质,以及相应的工具。
否则德不配位,要么就是走火入魔毁了自己;要么就是给你再好的工具,你也发挥不出它的功效。
显然对于时间管理工具来说,杨频梵就是属于后者。
不过现在,经过他自己跌跌撞撞的努力,以及对于时间开销的重视,也慢慢成长了起来,至少对于工作时间记录来说,他已经可以使用好。虽然还不能发挥出它百分百的功效,但对于现在的杨频梵来说能够用好再说,至于成长那是一个长期的事。
//03//
当然对于这种做法,杨频梵也不是一味的赞同,其实再次之前他也有过深刻的反思。毕竟像是时间记录这种东西,或者说的更加直观一点,就是数据这种东西,都是近代科学的产物。
更通俗的说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不就是对数字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吗?就拿简单的时间来说,古时候工作,哪怕就是朝廷上早朝它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而现在却需要精确到分。
而除了时间上的精细化,在工作任务的效果上,也是一律的采取数字化,比如最常见的KPI。
但这样的真的有效吗?杨频梵起初是自己记录时间,没想过要与合伙人同步,所以记录上一直都是抱着诚实的态度。但一旦考虑到合伙人的想法,比如他会不会认为我工作时间太短了?或者这件事效率不高呀?
甚至有时偷了点懒,也不敢真实的体现在时间记录上,而这就会造成数据造假。
杨频梵想,就这么一件小事,还只是在合伙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实质利益绑定,自己就有这样的想法了,而且还有不停提醒自己对自己诚实,甚至于到了要把这句话写出来,不断的自我暗示的地步。
那如果是真的管理员工的时候,采用的数字化,或者单纯的时间记录,还有所谓的KPI,真的会有效吗?
抛出数据造假不说。那它会不会本末倒置呢?本来我记录时间是为了提高我效率而服务的,这只是一个局部目标,最重要的是你要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才是相对整体的目标。
但后者显然更难测算,所以我们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局部目标上,比如工作时间,并以此来衡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
而这就会造成军备竞赛的惨痛结果,比如都不愿意早下班,明明7小时能做完的,非要9个小时做,其实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这不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的最直观体现吗?
而且最后来说,数字毕竟是数字,这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它便于传播和记忆,但也非常的失真,或者说失去了细节。而当你正在做决策的时候,还是得还原到具象的事物之中。
如果真的把抽象的数字凌驾于具体的经验之上,真的是可行的吗?这对于杨频梵来说,是一个问号。
不过显然,这些思索,并不会影响他现在记录的方式,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04//
后来杨频梵看书时,了解到人类的认知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社会里的故事,比如神话传说和宗教典籍,这是感性的部分。另一种是现代社会的数字,比如各种公式图表等等,这是理性的部分。
这两者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简单的指标肯定是不够的,感性的部分,如价值观,就像是杨频梵不断提醒自己“要对自己诚实一样”,或者很多公司说愿景,价值观,使命等等,都是需要的。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