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阳明的认识,我是经历过一番变化的。从一开始学习英美文化到转为学习华学,对于古圣先贤的不同哲学思想还是有一些认知偏差。
起初,我认为阳明哲学的名声度不及其它一些哲学,那就代表它还不够究竟。再加上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有早期的同修一起探讨“开悟”这事的事情,也有人提出王阳明自己都没开悟,读太多阳明哲学还不如多做实修。
后来,在贵阳上Guru的课的时候,当地师兄带我们参观了阳明洞,了解了更多阳明先生的生平故事,我感觉好像跟之前的理解不太一样。当天我就跑去书店把所有王阳明的书都买了读了一遍。这之后我就感叹人有的时候真的是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一个把儒释道都研究了一遍,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又能带兵打仗,就这三点兼备的人从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那样的经历,又能理解读懂他几分。
再后来,在国学圈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有人提到日本人特别喜欢阳明哲学,他觉得这是日本故意的一种文化渗透,对我们有不可说的意图,当时我心想阳明哲学可是起源于中国的,且像毛主席这样的伟人都是把这个研究得很透彻的,才有了《心之力》这样的体悟。不过碍于自己当时水平和理解有限,我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万一说不好引起歧义更不好,我就只是点了一句,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不乱评价。这次上完方尔加教授上的阳明心学课程,我感觉对于自己之前的体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补充。
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字面意思,也就是所言所行要一致。听了教授的课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道德和行动力的统一。王阳明追求圣人的境界,从小即立下大志,但同时他又是具有很强执行力的。王阳明默认双重人性,只有充分认识了人性,满足普通大众的基本欲望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他们的生命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其实对应于佛家也是一样的,从你自己知道,追求个体的超脱到这种道德层面的扩充,去帮助更多的人,都是一种渐进式的过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这种至诚之心也得到了提升。
课程的最后部分,教授对于知行合一的补充说明给了更深一层解读。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的时候跟读书多少并不完全成正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人这辈子能到什么层次是跟自己的认知相关的,但是认知这种东西只有10%直接来自于书本,即我们所说的硬知识,还有90%是通过软知识实现的,而软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人生经历,个人实践后的体悟产生的。它的获取颇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就算是老师一样讲了,有的人理解得透一点,有的人可能还是听的懵懵懂懂,因为个人的体悟都是不同的。
对于子女的培育其实也可以有所借鉴,二代里目前可以接班的比例其实是比较低的。很多二代做不了事业,就转战投资,实际在初期也是需要交大量学费的。因为没有前辈们的经历,很多体悟出不来,一些好的品质也无法磨炼出来,所谓的名校所学习的知识如果没有办法转化,也是落不了地的。软实力的积淀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