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来我也曾听说过很多次“知行合一”,一开始我还认为他是可以说到做到的意思。再后来随着课程一点一点的深入,我慢慢的知道“知行合一”真正的意思就是我们知道什么,不能仅仅是知道,我们还要让我们所知道的,在行动中呈现出来。而儒家一直都是十分看重“知行合一”的,因为儒家大道本身就是来自于生命的科学,就是需要以身正道,才能让这个大道更加有意义的。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其实,“知行合一”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人生来就“好易恶难”,而“知”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而真正的“行”却很难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呢?
我们可以先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对于我来讲,就是在画画这方面比较容易做到知行合一。我非常喜欢画画。我也愿意在这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那么我就可以在画画这个事情上面去努力的朝向知行合一。在我一开始接触到画画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已经对画画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喜欢,而这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讲的最简单的“知行合一”,“知”,是属于感知层面的,而所谓的“行”,则是自己意念的行动,是“意动”是“念动”,并没有呈现到外在的行动。但是这并不会让我画的更好,我会为了我的志向,去继续学习技巧,并且将我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呈现出来。我学习绘画技巧和我家那些绘画技巧呈现在我的画面上,这两件事情都很重要,前者是“知”,后者则是“行”。当我这两件事情都做到了,就算达到了“知行合一”。
但是我这个所谓的知行合一。和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王阳明先生的圣贤梦是在,一开始先生隐隐约约地听到自己的爸爸在读圣贤书。就对圣贤产生了敬畏之心和仰慕之心,也十分向往成为圣贤,这是先生就已经有了想要成为圣贤的“意动”,已经做到了第一步的知行合一。而在后来先生经历“五溺”的时候,他是在知行合一的路上遇到了困难。再后来先生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权四十的时候,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知行合一。
但是我们和圣贤梦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所讲的知行合一,往往都是学统上的知行合一,而先生所讲的知行合一,或者说儒家所讲的那个知行合一,却是在道统上的知行合一。
当我们看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天时,我们会想要去成为航天员,这就是第一层的知行合一,而第二层就是努力的去求知,去了解如何成为航天员,去了解宇宙,锻炼自己的身体,这也是知行合一。但是即使你一直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也不一定可以成为航天员,因为成为航天员,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外界的因素占主要的位置。
但是王阳明先生的圣贤却和想要成为航天员不一样,成为圣贤,最终的知行合一,虽然也有环境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道德选择。只要有一颗想要成为圣贤的心,有一颗想要知行合一的心,那么就可以做到知行,可以可以成为圣贤。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却只是自己的本能,想要去做,而并不是所谓的理性或者德性层面告诉我们,让我那样去做。这个羊虽然也是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行动达成了一致,但是这却是顺着本能向下走的,是把自己的私欲当做良知。而儒家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却是逆着本能向上走,是遵循自己的良知,价值判断,去寻求意义,去成就自身,以及外界。
对于一些道德问题,重要的是自我选择,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道统。
那么我们对于那些无法知行合一的人,就应该靠硬性的规定来约束,这就是正统的意义。
然而既然有的人做不到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是只是形而上的一个假概念吗?
并不是这样,其实儒家所讲的圣贤,并不是要达到孔子,孟子,阳明先生的这种境界。而是愿意朝向自己内心善的那一面,去努力将自己的仁心外推。努力朝向知行合一的那个境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才是在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圣贤。也是我们所有人应当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