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作为王阳明先生最看重的弟子,也并没有完全领会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道。因此向王阳明先生请教。徐爱发现周围的一些人他们都知道一些道理,却不能那样去做,就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对于父母应当孝,对于兄弟则应该悌,可是他们对待父母却无法孝,对待兄弟也无法悌。
在先生看来,人们之所以不能知行合一,是因为被自己的私欲所阻隔。而圣学就是教人恢复人的本心。就比如说见到美丽的颜色,这就属于“知”,但是也和我们所理解的“知”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知”是感知。触觉,视觉,知觉,听觉嗅觉都属于感知。而当我们喜欢这个好看的颜色的念头一动,先生说这就是“行”了。其实这个“行”也和我们说的行不太一样,我们所讲的“行”是行动,是真正做出来,是以体现到外在的。而这里所讲的“行”是“意动”或者是“念动”。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其实是扩大了“知”和“行”的范畴的。
而这其实只是一个初始状态。只是知行合一的第1步。而更加精微的就是去了解这个美丽的颜色,让他变得更加美丽,发挥他自身的价值,这样既成就了自己内心的欢喜,对他的喜欢,也成就了他原本的美丽的颜色。这就是儒家所讲的仁心内修,成己 ,仁心外推至,成人,成物,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对于儒家来讲,一直强调的都是知行合一。可是为什么古人又要将知和行分成两件事情呢?是因为当时有的人只行不知,而有的人只知不行,所以古人不得已就教他们那些只知不行或者只行不知的人,缺那一头就在哪一头上面用工。这就是权法。但是古人的宗旨还是知行合一。只是缺的那一方面要补起来,但并不是说要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
那王阳明先生又为什么要强调知行合一呢?因为“今人却以为必先知然后能行,且讲习讨论以求知,俟知真时方去行,故遂终身不行,迹遂终身不知。”在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是先知后行。但实际上则不然。实际上是要知行合一。对于儒家的大道来讲,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因为儒家的道就是关乎生命的科学,是类似于哲学的东西,儒家所强调的也就是“以身正道”,这才是儒家的道的根本。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知行合一”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我来讲,我非常热爱画画。那如果按王阳明先生所讲的知行合一的话,那我就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到画画的时候,就十分欢喜于画画这个事物。而此时此刻,对于画画这个兴趣,我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画画这个事物的时候,我就已经喜欢画画这件事情了。我接触到画画这个是属于知,而我喜欢画画这件事情属于行。但是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样子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不仅仅是喜欢画画,我还会为了我可以画出一幅我自己满意的画,而感到欣喜。所以我会不断的精进我画画的技术,和我画面的完整性等等,努力让我自己画出一幅,我自己足够满意的作品。而当我真正这样去做了的时候,我不仅成就了我的那一幅画面上本该有的色彩。也成就了我自己对于画画的喜爱,和我的画画的能力。而这样就是王阳明所讲的,或者说儒家的根本,最重要达到的一个目的。那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很多次的成己,成人,成物,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对王阳明先生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解了。